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政治 >> 正文 >> 正文

畅游龙海石码老街感念儿时的记忆组图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21-7-31
关于我们

“龙海人”是龙海地区最具口碑的   中山公园

  石码祥福巷

  石码街有两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最好认,一个是中山亭,一个是宛南亭。中山亭是个12根圆柱顶着个拱形的简单建筑,据说是民国初期建成的,以此纪念国父孙中山。亭子周围是个公园,以前开个大会搞个庆祝都会在那里举行,要去参军或外出的人也经常在中山亭下面合个影留念。宛南亭是一座庙宇,坐落在打石街街面中间,里面供奉观音,每逢初一、十五和观音诞日,很多信众赶来膜拜烧香,香火很旺。这座庙宇屋顶是个白浮莲造型,给人很清净圣洁的感觉。今天石码遗存的很多建筑,既有南洋风格的牌楼,又有巴洛克式西方建筑,沿江的天主教堂和大港墘的基督教堂历经风雨至今犹存。石码街的骑楼保存完好,规模也大,如需拍摄清末民初的街景,来这里几乎无需搭景。

  旧菜市石板路

  石码关帝庙

  石码的骑楼,下层面街的是客厅或做店面,隔着个屏风往里走是天井和厨房,几乎每家天井里都会挖一口井取水,种些花草,养些金鱼,天井边有个楼梯上二楼卧室,顶楼一般都留个晒台,晾衣被。这种房子有两至三进二十几米深,有个形象的名字叫“竹篙厝”。

  旧时石码街的女人一般足不出户,整天待在骑楼里悠哉的生活,所以皮肤又白又嫩。石码的骑楼,一家连着一家,店门前面留着通道,形成一条走廊,闽南人称之为“五脚距”,即可自家纳凉,又方便路人溜达,做生意还能照顾到客人不被雨淋日晒。小时候逛石码街,下雨不用打伞,大热天不用遮阳,走累了,可以在“五脚距”休息,看工匠们叮叮当当打木屐,做杆秤,箍木桶,焊锡罐。遇到热情的商贩,还会请你进店里坐坐,泡泡功夫茶,聊聊天,生意不成仁义在,主客之间和谐相处,很有人情味。

  宛南亭佛祖庙

  石码旧菜市场

  石码分上码和下码,大致以现在的打石街为界,东边叫下码,西边叫上码。下码有个祖宫,宫边一棵古榕树苍虬茂盛,有些年头了,老人们经常坐在树荫下下棋讲古,大凡石码发生什么大事,到那里便可以听到,那里的石码新闻发言人是不领薪水的。

  下码路

  下码由东向西主要有新行街、福寿街和十几条小街巷串起来,书巷、桶巷、祥福巷、担水巷、王公巷、古街、碗街、漆街、竹棚街,还有三丰埕、新田厝、祖田厝、天水宫等等。上码也有两条横街,大港墘和后街,也有十几条街巷,十六间、十二间、大六间、小六间,还有篃笼街、铸鼎巷、面炙街、新街亭、浸水埕等等,这些街名有以作坊得名,有以建筑格局得名,取名很随性。

  石码甘棠街

  上码最边上叫“榕树尾”,因有榕树得名,那里也有个庙,是个普度公庙,每年农历七月是普度节,即盂兰盆节,石码人有过普度的风俗,从初一到廿九,都有一个地方过节请客,夜里门前都点着红灯,廿九是普度结束“关巷口”的日子,这一天那里会举办“抢姑棚”盛会,在庙前搭一个两层楼高的棚子,让人攀登抢彩。后来简化了,各家各户把供品放在“普度公”面前,待老神仙享用完了,主祭的人卜个“祥杯”,大家就涌上去哄抢,乐呵呵带祭品回家享用。

  石码外市街

  石码街最热闹的是打石街一带。有银行、药店、布庄、饭店、戏院等等,百年老字号朱继昌影楼也在这条街上,红军进漳时,摄影师朱继昌在一中操场上为红一军团第四军拍了一张大会师的合照,如今留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在宛南亭后面,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关帝庙,香火缭绕,据说有求必应,跑码头的生意人出发前都要去行行礼,求关爷保平安发财。与打石街临近的还有后河街和外市街,这里经营的是钓具渔网、锄头铁犁、麻袋风柜等农具,也卖菜刀小秤、脂粉纱线、门帘草席等用品,农忙时生意特好。我小时候跟大人到石码,逛的就是这几个地方,对旧菜市街那条至今还在的光滑石板路印象特别深刻。

  石码祖田厝

  旧时所称的石码街,指的是祖宫到榕树尾这段街区,现在范围大了许多,从榜山的西头到山后竹厝码,一般都叫石码,约有五里地。按闽南人的规矩,改建道路或房屋拆迁,是不能砍掉榕树和拆掉庙宇的,原以为是迷信,现在想来是有道理的,许多年后,城市已大变样,如若游子归来,也只有依照那些古榕树和庙宇依稀辨出方位,寻找故乡的记忆。(中村文/图)

免责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7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