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的
炊
烟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邓丽君演唱的这首《又见炊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是最耳熟能详不过的了。台湾著名词人庄奴,以简洁朴素的笔墨,描绘一幅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夕照乡村炊烟美景图,作曲家谱上动听的旋律,经邓丽君甜美的嗓音和款款深情的演唱,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成为一首经典曲目。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的心澎湃不已,故乡的炊烟早已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又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农家土灶
过去的农家,烧水煮饭,用的多是土灶,烧柴草。每户人家厨房屋顶上立着一个烟囱,长短大小不一。到了烧饭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着白烟,飘向蓝天。炊烟,顾名思义就是这样而来吧。诸君如果没有烧过柴火,一定不晓得炊烟为何有时会浓烟滚滚,有时却稀薄缥缈?秘密全在于所烧柴草的干湿程度。俗话说得好,干柴烈火,火势猛,烟雾自然就少,烟囱冒出的烟也就稀薄了;所以每到梅雨季节,是农家人最为苦恼的时候。由于柴草少了日光的暴晒,还留有不少水分未干,起火偏难,往往点了几只火柴还不上火,心疼白白浪费了火柴,又气又急;待点着时,那火烧得是慢节拍还浓烟滚滚,添加一次柴草又烟雾飞舞,稍不注意熏得你泪眼汪汪,呛得直咳嗽。
农家一天的生活,是从炊烟开始。每天清晨,天边微微露出鱼肚白,最先迎接黎明的便是山村的袅袅炊烟。在雄鸡的声声啼叫中,房前屋后炊烟四起,缭绕于屋瓦上空,山坳里的晨雾还未散尽,加上炊烟的缥缈,整个山村仿佛仙境一般,朦朦胧胧。从我懂事起,就知道母亲每天早早起床,烧柴做饭,为家人准备早餐。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的,是阵阵扑鼻而来的米饭清香。
在我的眼里,山村的炊烟,在早春时节和夏季晚霞满天的时候,最富有诗情画意。
早春二月,天空飘着淅沥沥的小雨。你会惊讶地看见雨中的炊烟,仿佛被雨丝压着,使劲地想往上升也升不了,然后泄气似的躲进瓦缝里,游走于片片瓦缝间,慢慢盘旋,扩散开去,最终消失在风雨中。村外,桃花灼灼,小桥,流水,与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相映成趣,这雨中之景,定格成最江南的山村烟雨图。
夏季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映出满天晚霞。此时的山村一派忙碌的景象:田野里,辛苦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正收拾农具准备回家,阡陌上,行走着三三两两的农夫农妇,荷着锄头,挑着担的,赶着鸭的,牵着老牛的……远处村庄,已是炊烟袅袅,不时传来母鸡咯咯的叫声,夹杂着狗吠,隐隐听到几声老牛哞哞的低吼。这不就是一幅绝美的落霞晚归山水画?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村的面貌也日新月异,老家故乡,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厨房不断发生革命改朝换代。进入21世纪后,现代厨具飞入寻常百姓家,农家烧柴做饭退出历史的舞台。炊烟成过眼云烟,几代人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道亮丽的风景不再。那些年,我遍尝各地美味佳肴,各色糕点,最让我回味的还是儿时母亲煮的可口饭菜,多少次梦中看见母亲坐在灶口前烧柴,那张火苗映红的脸庞是多么动人。
年,家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了留住乡愁,鹭凯生态农庄建起一片土灶烧烤区。每逢节假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纷纷携儿带妻、呼朋唤友到这里烧柴做饭,张张笑脸诉说着他们那份久违的思念。炊烟,在家乡的上空又缓缓升起,这道乡村美丽的风景线重现人间!曾经引发多少文人墨客无限遐想的炊烟,我还以为只有去梦中找寻。今天,我们可以继续唱“又见炊烟起”,庄老也不会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谁能与君共吟唱!”
呵,故乡的炊烟,你是一首清新的田园诗,一幅奇幻的山水画,一支动人的母爱歌谣,你是我汲取生命力量不竭的源泉!
作者陈勇闯
龙海八中教师,龙海作家协会会员。
文字生生不息,
思想可以穿透时空。
这里有一群浪漫的灵魂,
汇聚龙江儿女的文思才学。
??文稿
征集??
★《文化龙海》栏目面向社会大众征集原创的优秀文学作品。
★只要你热爱文学创作,文辞优美,立场正确,都欢迎来毛遂自荐。
★投稿方式:发送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lhwgwwx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