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歌仔戏)是在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源于漳州,形成于台湾宜兰,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芗剧的道白、唱词以闽南语、闽南方言为主,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
年,台南县学甲乡民到白礁慈济宫进香,随来的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首次演出深受观众喜爱;随后又有新女班、霓生社、双珠凤、金声团相继到龙溪、海澄一带演出,歌仔戏即时风靡两县;民间近百个“南馆”、“北馆”受其影响,均改为歌仔馆,并逐步转化成歌仔戏子弟班。
年,海澄县浮宫丹宅村的名艺人邵红海,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歌仔戏为基础,从流行于闽南的锦歌、民歌中汲取精华,揉合京剧、高甲、白字等剧种中的部分曲牌,创造出“改良戏”,风靡于闽南一带。
至四十年代,龙海相继出现一大批表演改良戏的业余子弟班,他们的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龙海的改良戏获得新机,合作化时期,业余剧团发展到上百个。
年至年,政府文化部门组建专业剧团,改称为芗剧团,原海澄、龙溪两县先后组建了“海澄艺联”(后与“厦声”合并为海澄芗剧团)、“龙溪实验”两个专业剧团,对龙海芗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革”期间,芗剧遭受禁锢,专业和业余剧团全被解散。
年19月后,芗剧的专业和民间职业剧团相继恢复活动,从事芗剧的艺人们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对芗剧的剧目。音乐以及表演艺术进行新的探索和革新,再次整理一些传统剧目,使之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更臻完美。
芗剧(歌仔戏)自诞生后,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
作为还想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形式,芗剧(歌仔戏)已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保护和发展芗剧(歌仔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选自《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戳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龙海新鲜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