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说要带我们去一个他十年前去过的好地方,我们一行五人自驾从厦门到了漳州龙海市东园镇,一路上询问当地的百姓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埭尾村。埭尾村位于龙海市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其中埭尾社为陈姓聚居地,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
村口的榕树下南溪边有个妈祖庙
村里的宗族祠堂,祠堂门前是南溪,远处有座山,当地人叫XX山,当时询问时没听清楚。
梁上的漆画、贴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磨损,但从古厝精妙的构造和装饰,仍能看出当时埭尾富贵人家富甲一方的家世。
村里的阿伯带我们参观了宗祠后又划船绕村子游了一下祠堂对面的南溪,南溪是九龙江的一段支流。
身临其处,真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看这小溪、榕树、老厝、小船的景色,可以想象几百年前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这里的古厝傍水而建,布局具有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写着“颖川”的门匾,就可以推断出他们是陈姓,闽南人的先祖多来自中原河南。
古厝前面大都留着十多米宽的埕,平常的农事、大型活动就在这一片大埕中举行。
村里的观音庙,逢观音诞会有活动很热闹。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都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这么形成了。老人们说,当时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抄的就是这条捷径。
在夕阳下,我们离开了美丽的埭尾村。
埭尾村古村落是龙海市目前发现存有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及村落发展史的重要实例。
古厝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我们远古的祖先,拔山涉水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山区。在寻找和建立家园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堪舆观测,趋利避害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栖息,生产生活的家园。在文化意义上是一种对自己理想家园的追寻,将起居生产生活设计的建筑功能性和外部环境的景观性完美的结合。如今西方提倡生态环境学与我们先人的智慧是否能有一个结合呢?现在西方的建筑注重单体的个性,很多建筑本身功能到设计都没有问题,但是放在特定的环境就显得不合适。我们的传统建筑中留下了大量的民居,不但单体建筑上结构合理装饰精美,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环境与建筑规划的设计上,在开辟村落时将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利用自然的条件,经过了几代人的延续不断完善形成了很多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村落建筑。以体量大、风格较统一的建筑群组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广东的梅州客家围龙屋、福建的客家土楼、福建的闽南建筑、徽州的皖南建筑、江浙的水乡建筑等都体现这一特征,这也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个显著的文化特质。在环境和建筑的关系上,先人在尊重自然敬重土地的关系上建立家园,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福祉,这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意义。这是一个民族对理想的生活和家园的追求,心安处是家,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的不仅仅在我们心中,也曾在我们祖先栖居的这片土地上。
埭尾水上古民居群
作者:风的孩子
古民居群位置:漳州市龙海东园镇埭美村(当地人叫地美)。规模与特色: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绕城水,76座红砖古厝是闽系红砖文化的代表,整齐划一的排列,高高翘起的燕尾屋脊别具特色,每栋古厝坐向、形态、大小近乎一致,被一条河道包围,远看若孤岛上的座座“城堡”,神秘着又令人向往。村子概况:埭尾村有着多年的历史,它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第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至今仍为陈氏族群的聚居地。这些古厝群大都建于明末清初,是龙海市发掘存有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厝群。数百年来,埭尾村村民都严守先人禁改建筑格局的遗训(如果破败的会在原地修葺,保持外观不变)古老与现代之间有着鲜明的界限,古老的一律向北,现代的一律向南。谁家即使有钱要盖大厝,那是要到村外去的。荣誉:“闽南第一村”,年底成为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曾作为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候选点。
古民居尙为最初级的文保单位,其实列入省保也不为过。这里四面被一条河道环绕,安宁静谧,四处走动的人不多,河道上架起了桥,远望是大片的农田和群山,乡村味道十足浓烈,古民居欲开发成旅游景点,这里指示牌和停车场、厕所都一应俱全,或许宣传得不够、亦是对这样古厝兴趣不浓的人多,偶尔三两个单车户外、偶尔一辆旅行车满载而来,像我这样单枪匹马来的人,不多。单枪匹马地来是因为这里早就在计划名单内,从巷道一眼望过去,一排整齐划一的燕尾脊高高翘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碍于交通实在不便又远着,只好一放再放,后来看到厦门的静云姐自驾去了,又仅过了一天,漳州的问这里先生也去了,顿时勾起我想愉快前往的强烈念头,于是便趁着这次去厦门的空档,再颠簸也要去看这些列兵式的古厝,如何站在水上,如何吸引我。从厦门梧村车站坐闽南快运到龙海汽车站只要一个小时,或许是看惯了厦门公交车站都有标明经过该站的所有车路,一到龙海,赶忙找了个公交候车亭,结果什么都没写出来,公交车的路数也是混乱,或藏于车内、或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只标明大概经过地方的路线,这对初次来到贵宝地的我实在有些犯难,跟在潮州公交的情况一样,顿时没了方向感,好久才缓和过来,捎上石码走浮宫的1路公交,到东园路口下。
这是东园路口附近的一座小庙,挺漂亮的。在东园路口搭了辆摩的,十元钱“去埭美”,路途还挺“遥远的”,只要十块钱,这相对于从安海到我家就要我十块钱的摩的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顿时感觉当地民风更加淳朴了。六七分钟之后,便来到了水上古民居的所在地,何为水上古民居,看看这里周遭的水道便清楚了。
(拍摄这座小庙,四位老人的座位恰好对称,右边第一位老人问我,哪里来的,我说:泉州。“哦,转揪”,“是啊,爪揪,哈”)离开小庙,在古厝里穿来穿去,又遇这位老人回家,很热情地招呼我到他家去泡茶,盛情难却,只好去坐坐了,在聊天中,他说:要端午节前后三天来的时候才热闹,有组织赛白龙船,而且招待游客免费午餐,再来就是春节了。他又讲到他的儿女们,都在大城市里安了家,老厝里只有俩老夫妻居住,日子挺清闲、儿女们也都挺孝顺的,老厝屋里面已经重新装修,跟现在的家居没啥两样,坐了好一会儿,我才告辞,继续拍摄。
有几个户外单车爱好者来到了这里,然后一辆旅行车满载一车学生模样的人,来此玩起了游戏,在老厝老埕前面,给这静谧的村子增添了少许的欢乐。有一户人家,老爷爷、老奶奶在忙着杀鸭子,单车小子看到了,便停下来帮忙,天气有点阴暗,然而却好心的没有下起雨来,不然我就得在这里借宿回不了厦门了。
啊,这样的生活静谧无打扰,我来自乡村,经过大城市,再来到这里,这里是属于老人的天堂,和少许留守的儿童,由阿麽牵着手,咿呀学步,这里还不属于年轻人,年轻人都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了,而我,作为一个旅行至此的人,只是一时贪图它的“美色“,真要叫我在这里常住,那还真是有点不可能,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里的,埭美水上古民居。
一条叫埭美的河杨燕芬
也许,你曾听说过水城威尼斯,倾慕于它的旖旎多姿;也许,你曾到过江南水乡,流连于小桥流水的婉约;可是,你听说过一条叫埭美的河吗?你见过似无数燕子栖息、呢喃,日夜枕着一湾溪流而卧的民居吗?位于九龙江南溪河畔、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的埭美水上古民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间,吸引着如织游人纷至沓来。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二十五世孙陈均惠于宋祥兴二年(年)避乱肇居峨山之阳圳尾。明景泰五年(年),陈均惠的第七世后裔陈仕进,在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开基立业。不大的村落,00余户多人,却有着堪称一绝的古厝群,虽历经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然保存完整。这是龙海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以及村落发展史的重要史例。
古厝群布局合理,整齐划一,犹如军队排列的阵式,横是横,竖是竖,斜也齐整整。村民恪守陈氏祖先禁改建筑格局祖训,全村所有房屋格式、规模朝向、高低和建筑材料,都由族里统一规划设计。所建的房子古老与现代之间,泾渭分明。现今保存较好的尚有四行三纵三十六座旧房子,一律坐南朝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建的房子,一律坐北朝南。古厝前都留有10多米宽的大埕,或闲时泡茶,或农忙晒谷,自成一趣。外观仿宋造,硬山顶砖木结构,前后左右有机衔接,恍若迷宫一般。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的边门一齐打开时,一条从村头连到村尾的便捷通道就这样形成了。老人们说,遇上雨天,不用带伞经这条通道可走遍全村都不会淋湿。整个村落,76间古厝,井然有序,互通有无,既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也蕴涵了闽南人相互守望、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
全村四面绕水,古榕遍村,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人神向往。不信你瞧,村口“三王公”庙里的神明,据说是古时候发大水从南溪上游漂流下来到此由村民捡起来的,从此定居此处,佑护这一方淳朴的百姓;坐落在三山之间的村落,竟然也供奉着海上女神“天后宫”,历史悠久的庙宇,演绎着“妈祖显身买胭脂”、“太保公请戏”等神奇传说,令人如痴如醉,如至仙境。沿河绕村去瞻仰那棵村民口中的“救命树”——跨河古榕。已有多年历史的古树,横跨在河流上,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缓慢流淌的河水倒映着婆娑绿树,正午的阳光,从枝叶间洒落,在水面上斑驳成岁月的皱纹,令人神思着那发大水时古榕“一桥飞架南北”的劳苦功高。溯河而上,碧水粼粼舟楫穿梭,悠悠水流前赴后继,“两岸风光赏不尽,青山隐隐水迢迢”。
水绕村社,似佩玉带。埭美古村悠悠两条河流环绕,30多米宽的水道,蜿蜒绕村而过,绵延数里。一条内河紧紧环绕村庄,使埭尾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整条河从空中往下看,活似一条长龙紧紧围住了村庄,整片古厝群恰似飘浮在河面之上,形成了“港环社、社枕港”的独特景观。其中一处似“万丁”的河段,寓意为“旺丁生财、生生不息”。另一条河即通往外界的南溪港,与厦门、台湾一水相连,曾经是繁荣一时的闽南重要古港。埭尾村人利用自家门前水路的方便,从“闽南一大都会”月港出海,向厦门、台湾运输农副产品和杂货。族群当中还有一分支因此定居台湾,这里还保存着一座台湾人氏祖墓,每年都有台胞前来寻根谒祖。在夕阳泛舟中,在古厝影映间,在潺潺水声里,恍若人间仙境的埭美村,蜿蜒而出的南溪湾,流淌着血浓于水的深情。
来埭美村一定要去他们的祠堂看看才不虚此行。老人们说,埭美社有两座祠堂,前祠堂保存较为完整,后祠堂建于明朝。我们从酷热的大埕走进前祠堂——有着多年历史的“追远堂”,身上陡觉一凉,恍释重负。当中一口古旧老缸,简洁流畅的线条,寓意丰富的图案诉说着曾经繁华的悠久历史。屋内陈设各式古色古香的家具、农具,梁上的漆画贴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有磨损,但从精妙的构造和装饰仍然可以看出当时埭尾富贵人家富甲一方的家世,流传甚广的谚语“有埭尾厝无埭尾富,有埭尾富无埭尾厝”便是很好的举证。
祠堂前有一口池塘,是一处风水宝穴,永不干涸,因形似圆镜,故又称“镜河”、“梳妆镜”;祠堂正面对着形似“利剑”的“大鹿山”,镜河反射利剑杀气,佑护一方百姓。相传,古厝群面朝的两座山峰,古时候风水先生称之为两根蜡烛,因为担心“火势”太旺民居难以抵挡,于是教族人开挖七重港水来破解。那两座山峰又传说是笔架山,山下七重港道中有个水塘,恰似一方砚盘,所以,村里多出文官。这幢两落的祠堂古厝,埕前还留有空着的四旗杆位,是祖先们获取功名、光宗耀祖的象征。你看哪,光宗耀祖的旗杆高高立起来了,仿佛一对挚天巨烛,梳妆镜悬挂其中,七重港遍布全社,“万丁”河贯穿南北西东,在灵动多姿的埭美河里,从古至今,埭美村民划着自己的生活之舟,且富且贫自欢乐,溪水无声自销魂!
后祠堂据说是得了“蜘蛛穴”的宝地,夏天的时候,整座房子没有一只蚊子。“鹿山献瑞勤读鱼可跃龙门,芝草呈祥乐耕民仍耀祖德”的楹联,昭示着埭美村人朴实的人才观。古村至今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前代出举人,当代出哈佛博士。据老人们说,以前祠堂上挂有的“举人匾”,已被分居台湾的族亲带过台湾了。站在祠堂前极目远眺,“笔架山”就在面前,“灵秀宫前钟灵秀,万紫千红总是春”!面朝山水,有那么一点点归隐的感觉。
沿着埭美村信步,整齐划一的布局,坐南朝北的朝向,大小一致风格相同的明清古厝,几百年来,虽历经风雨仍然美轮美奂。每一座房屋都是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木雕、砖雕、泥塑、梁拱窗花,独具匠心,镶嵌成房屋的雕梁画栋,精雕细琢着埭美浮华的往事,诉说着世事变迁的坚守。漫游埭美河,古厝群朴实无华自然成趣,青山悠悠碧水粼粼,农舍炊烟袅袅农人怡然自乐。果然“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如今,当地政府十分珍惜爱护这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龙海市纪委管控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入选福建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列入“闽南红砖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淘尽风流人物的埭美村,将迎来科学、有序的开发,继续演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课程,为世人呈上一幅风华绝代的山水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