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听见龙海丨水乡新韵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21-3-19

AStoryofYouth

真正的旅行,不是去到某一个景点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照,而是融入那里,用心体会自我生活圈子之外的精彩。又到了周日,不妨收拾行囊,带上自己,跟随《听见龙海丨这里的美景水当当》栏目悠游龙江,一同领略旖旎图景,打捞古城旧事。

水乡新韵

作者

林亚川

?点击音频右侧小喇叭,我们从此听声音朗读者:郑玉枝,转载需授权。

▲图/黄福生

在碧波荡漾的海峡之滨,奔流不息的九龙江入海口处,紫泥镇的浒茂岛和乌礁岛就像镶嵌在巨龙头上的明珠,璀璨夺目。紫泥镇是我省九个海岛乡镇之一,九龙江南中北三港环抱紫泥两岛。三港滔滔,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土地,两岛依依,凝聚成和谐奋进的交响。独特的海岛地理位置,温润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不仅使这个海岛镇颇具闽南水乡特色,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图/李储全

紫泥两岛属典型河口冲积洲,岛上大大小小的水塘比比皆是,河道更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片片的水田和村庄就在那些被河道分隔成的一个个小洲上。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紫泥岛上土质为河流冲物及海积物,土地肥沃,岛内河网交织,又地处江海咸淡水交汇处,水质适宜,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岛上有三万多亩的优质耕地,五万多亩的水塘,两万多亩的滩涂,还有三千多亩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和近海捕捞业、水产养殖就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人们的捕鱼方式有很多,大人们用围网、撒网、拉网等比较大型的捕鱼工具,小孩子则更喜欢用小罾网、十字网兜等来捕些小鱼小虾,这里蟹肥鱼美,虾鲜贝丰。

▲图/曾雪珍

自先辈从岛外移居此地以来,小木船作为当地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小木船以木桨为动力,每次出门,“欸乃”的划桨声便在河道上空穿行回荡。清晨,太阳刚爬出地平线,两岸的翠竹垂柳含烟笼纱,河上的雾气还未散去,小河便热闹起来。男人们解开缆绳,划着小船上工了,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或去江里捕鱼,或去田野里干活,忙开了各自的生计。河边洗衣的女人们三三两两成堆,说笑声、捣衣声、划桨声连成一片,在河面上随着涟漪荡漾,好一派融融的水乡气象。

▲图/庄国庆

紫泥开岛住民距今已有几百年,最先临水结社的是浒茂的城内村。在紫泥镇城内村,尚存有一个明代浒茂城堡东门遗址,城门上书有“浒江城”三个大字。城门呈拱形,高3米,宽2.5米。城墙上巍然屹立着三株古榕树,树根盘虬错节,紧紧抱住城墙。这是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入侵,官府建造的。此城堡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围长米,城墙高约4米,城顶建有女墙。距东城门一里左右的溪洲村石塔边建有一座“烽火台”,作为点火报警之用。

▲林秉祥故居建筑群图/网络

由于有独特的航运优势,许多人漂洋过海去东南亚谋生,紫泥遂成了龙海第二大侨乡。著名的华侨领袖,与陈嘉庚、胡文虎齐名的林秉祥就是浒茂人,其旧居“番仔楼”如今尚存。19世纪20年代,林秉祥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是新加坡集航、工、商于一体的华侨巨擘,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他一生好善乐施,积德行善,在故乡创办“采蘩”九所小学及一所商业中学。独办采蘩善社、采蘩医局,为贫苦人民供粮送钱,免费施医赠药。在紫泥中心小学教学楼上至今高悬一块木质浮雕横匾,是民国四年大总统题赠林秉祥的,匾上“急公好义”四个行楷大字金光灿灿。匾四周雕镂精巧,花团锦簇,中间朱底金字,色泽鲜润。

▲紫泥国安船厂

紫泥人邻水而居,出行离不开船,因此,造船工艺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并生根发芽,至今已逾数百年。祖祖辈辈喝着九龙江水长大的紫泥人,对水和船有着深厚的情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以制造木质渔船为主打产品,不断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邻里八方,南北中三港,遍布他们制造的木船。90年代,面对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需求,他们不满足于原始木质船只的建造,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更浩瀚的大海,大胆进行了技术更新,开始涉足钢质船舶的修造领域。通过十几年的磨练、创造与积累,从原先几十吨几百吨,到如今成千上万吨级钢质船舶的修造,完成了一次次技术与质量的跨越。一个个新兴的造船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九龙江畔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如今,整个造船工业走廊延绵5公里,聚集了40多家民营修造船企业,与其配套合作的科研单位遍及上海、广东、厦门等地,成为闽南地区最大的涉台、涉外综合型民营修造船基地。目前,几家龙头企业都具备了修造万吨级海洋货轮的实力与资质,并分别掌握修造玻璃钢船、不锈钢船的精湛技术,成为了福建乃至中国民营船舶修造行业中奋蹄奔驰的骏马。

▲图/黄水木

▼图/吴沪生

金定鸭

溪墘红蟳

▲图/何佳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水产养殖、海洋捕捞、航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造船业等已成为水乡紫泥的主要经济支柱,金定鸭、溪墘红蟳也伴随着经济贸易的不断拓展而闻名海内外。三十载励精图治,蓬勃发展,三十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支柱行业带动下,这个海岛乡镇的一大批相关行业应运而生,并实现了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型和繁荣兴盛,成为九龙江两岸最为富裕发达的乡镇之一。岛上,一幢幢楼房别墅鳞次栉比,展现出了小康社会的新农村靓姿。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战略部署,紫泥,这个昔日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海岛,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一艘艘崭新的货轮,将承载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从这里起锚远航,顺着奔流不息的九龙江,联结海峡两岸,通往全球各个港湾。

作者

林亚川

■龙海市实验小学老师,以真理教书,用真情育人,在阅读中思考,于感悟中缀文!

朗读者

郑玉枝

■石码中心小学教师。

听见龙海???往期精彩回顾

听见龙海丨石码五香家乡的味道

听见龙海丨“东方夏威夷”白塘湾

听见龙海丨箬叶美食粽子香

听见龙海丨麟蹲凤翔万松关

听见龙海丨扁食汤:“很闽南”的味道

听见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听见龙海丨风味各异话咸粥

听见龙海丨唯美古村话埭美

听见龙海丨满庭盛宴,最爱那碗卤面

听见龙海丨海门岛上好风光

听见龙海丨云盖寺:千年的祥瑞

听见龙海丨山乡美味竹筒饭

听见龙海丨月港帆影

听见龙海丨石码米烧粿

听见龙海丨郑氏建筑群:乡绅的情怀

听见龙海丨紫泥虾鸡破:另类乡愁

听见龙海丨普照禅寺的异国情调

★声明:《听见龙海》栏目由龙海市委宣传部主办,龙海市融媒体中心、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文联、市作协、市摄影家协会协办。本图文版权归龙海市委宣传部所有,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

★《龙海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xs/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