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龙海市区——千年古埠石码。
晨熹初露,一轮朝阳跃出了地平线,《台海》杂志记者跟着无人机凌空观赏龙海市,眼界为之延伸。天高地阔,山起伏,水曲折,这是一个丰富、宽阔的世界,凌空拍摄,感其深邃,叹其精致。
龙海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与厦门经济特区隔海相望,西与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区接壤,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72.1万人。“龙海”,取龙溪和海澄两个古县之名组合而成,这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荟萃,是中国十大名花福建水仙花的原产地,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港,上世纪60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
而新时期的龙海,却如蛟龙入海,气象万千;走进龙海,商机无限。在龙海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中,食品工业、汽车汽配、能源是三大主导产业,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是其重点培育产业,正在力推的“一江滨两新区”和“南太武南溪湾”无疑是最精彩的“压轴大戏”。
龙海市首座一站式休闲购物综合体——美一城。
搭上厦漳同城化快车
从厦门前往漳州,经过气势非凡、气贯长虹的厦漳跨海大桥,沿途可以欣赏到海门岛、海沧港以及九龙江入海口的美丽风光,大桥本身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条蛟龙般的大桥逶迤磅礴,是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漳州湾综合开发的配套基础设施。大桥串联起厦门岛、海沧、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海浮宫、漳州开发区等地,使龙海实现35分钟可抵达厦门机场、厦门火车站,成为厦漳同城化的交通要道,加速了厦门、龙海、漳州开发区三地产城融合的进程。一些在厦门创业的企业和人群更是看好这里的未来发展,准备在此安家落户。
龙海与厦门之间还有多条通道,陆路,杏林高速公路、国道、和沈海高速皆可抵达;水路,龙海客运码头每天有多班快艇、车客渡轮往返厦门,15分钟一班,最快只需20分路程;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穿越境内,并设有动车站,厦门火车站每天多趟动车直达龙海,多渠道的立体交通让龙海拥抱四方,与厦门市区、漳州市区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记者按照公路上的指示牌,驱车约半小时后,来到了地处龙海辖区的漳州开发区,码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港区辐射范围覆盖闽南、闽西、粤东、赣南等地,粮食年吞吐量达万吨,为龙海从事进口的企业带来很多便利,进口的木材与玉米主要来自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
龙海江海岸线多公里,其中海岸线.3公里,形成了招银、后石、石码三大港区,今年6月,总投资13亿元、规模15万吨级的后石港区3号泊位主体结构正式完工,该泊位岸线总长米,设计年吞吐能力万吨,可以预想得到,三个具备贸易、投资吸引力、优惠政策的港区将带动两岸经济的发展,新常态下的这里将带来怎样的重大红利和机遇。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港口经济,龙海正积极探索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港航物流服务、滨海旅游和海工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
细数龙海的港口优势,龙海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山川与海洋在此相会,港阔水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明代府志记载九龙江“南经蓬莱峡,出两峡间,亘虎渡桥,为东偏要害。”,古往今来,这里既是闽南主要物资集散地,又是沟通闽西、粤东、赣南的连接地带,不知多少行旅从这里东行,然后跨过九龙江前往漳州台商投资区、厦门、泉州、福州,继而足迹遍及海内外。月港的大航海时代是龙海依海兴港的历史见证,这种荣耀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可以说,龙海港区是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区域,从历史中来,却不沉溺于历史,它搭上了经济改革的一班快车向前驶去,经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构建城市联盟等利好给了龙海最佳发展机遇期。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院长朱智强表示,现代城市发展已开始走向城市群格局,城市群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彼此间都可以得到更大的蛋糕,龙海市作为厦漳泉城市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独看,龙海处于弱势,放到城市群中,弱势转为优势,龙海的地价、房价比厦门低,且低很多,这会吸引大量人才进驻,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再加上支柱产业方面的白纸优势,只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好好规划,再加上一些优惠政策,形成产业链,龙海可以更好地走出一条龙海特色的道路。
立体交通让龙海拥抱四方,与厦门市区、漳州市区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以“一江滨两新区”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来龙海之前,记者问朋友,龙海的地标在哪里?有人说到龙海市文体中心走走,有人推荐到美一城商场逛逛,有人认为四馆一中心很有潜力。文体中心容纳了龙海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服务场馆,为市民提供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美一城商场是龙海市首座一站式休闲购物综合体,医院搬迁到紫崴路,加上泷澄集团总部大楼、龙海财富中心也选址在此,这一带正逐步成长为新地标;正在建设的四馆一中心位于月港历史风貌区,总建筑面积约㎡,以悠久的“古月港”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将含比文体中心更大型更丰富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工人文化馆及新闻中心,五大功能聚合在一起,打造龙海市文化新平台。
上述三个地点皆属于“一江滨两新区”规划范畴内。所谓一江滨指锦江道沿江片区,两新区就是月港新区和紫云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龙海以“一江滨两新区”为主战场,着力彰显“老石码、古月港,最闽南、古早味”特色,从项目建设、创卫创城、招商引资、形象打造等四个方面发力,致力打造辐射全龙海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最具闽南特色的活力小镇。
在“一江滨两新区”指挥部里,各种分工表、进度图挂满了整面墙,所有人有条不紊地忙活着手头的工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正在慢慢改变着大家对龙海的看法和认识。记者从指挥部了解到,“一江滨两新区”范围北至九龙江岸,南至紫云山,西至芦洲大道,东至月港风貌区,结合紫云山、九龙江和内河等自然优势,主要包括锦江道、紫云片区、月港片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改造、修补、完善,使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从而扮靓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据悉,“一江滨两新区”区域涉及63个项目,总投资.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82亿元,截至目前,共开工项目41个,累计完成投资19.32亿元。根据规划,两新区将引进更多好的服务业项目,留住本地高级消费人群,吸引外来的消费群体。几年来的建设,紫云新区内,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住小区毗邻而建,曾经的城郊区域悄然无声地繁华起来,医院、实验小学新校区、紫云新城安置小区等民生项目一个个得到了发展完善。
以实验小学新校区为例,老校区坐落于石码老街区,为解决市经济适用房、明发房产、建发房产、古龙房产,祥云豪庭、紫云至尊、锦龙小区、龙盛花园以及榜山镇周边的适龄学生的入学问题,有效缓解市区大班额教学现状,年龙海市启动龙海市实验小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目前已投入18万。记者从校办了解到,新校区占地49.亩,设置48个教学班,计划招生人,新校区自年9月投用,已让周边群众尝到了就近上学、上好学的“甜头”,目前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此就读。
在推进城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教育规划先行给予保障,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在另一侧的月港新区,石码中心小学新校装修扫尾,华侨幼儿园新校区楼层封顶,职业技术学校扩建项目于5月开工建设。随着系列教育项目建设的推进,龙海所打造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及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也将有力助推城区发展,不断增强城区的吸引力、凝聚力。
电力能源是龙海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图为华阳电厂。图/李颖
以“南太武南溪湾”为经济腾飞的两翼
“南太武南溪湾”是龙海市经济腾飞的另一个主阵地,范围涵盖港尾、浮宫两镇及隆教乡沿海大道沿线区域,这里是龙海市最靠近厦门的片区,在龙海对接厦门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地理上靠近厦门的优势,承接了厦门一些产业转移,也发挥了对接快、推进快、建设快的特长,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引进金龙客车、正新橡胶等一批工业产业龙头。年,台资正新橡胶公司签约落户这里,年,金龙客车签约落户,两大产业龙头的落户,吸引了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的集聚。
在港尾镇党委书记曾润伍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总用地亩、计划总投资45亿元的台资企业正新(漳州)橡胶公司,项目一期、二期已实现全面投产,数十个大型生产车间正开足马力生产橡胶轮胎,三期将于年底开工建设。据介绍,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创产值上亿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厂生产电动车、摩托车轮胎的企业。与此同时,在正新橡胶的西侧,总投资30.6亿元的金龙汽车项目将于11月16日开工建设,年底竣工投产。言及金龙汽车落户汽车产业园,曾润伍满是欢心,因为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客车4万辆,年可创产值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可创造就业岗位1万个,将为港尾镇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改写这一地区的发展面貌。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体量如此之大的金龙汽车项目会选择落户龙海?这归功于龙海近年来采取的“全产业链招商”举措。据悉,在引进金龙客车项目之前,“南太武南溪湾”指挥部就已经着手谋划汽车相关产业的布局了,通过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做好文章,提前落户的正新橡胶填补了漳州汽车汽配产业空白,西侧的南溪湾创业园内有凯思达电子、特尔福汽车电子等科研机构,通过主攻研发汽车电子控制器系统、新能源汽车关键零件等相关产品,为汽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这才引来金龙客车。
随着金龙客车的开建投产,可以预见,未来汽车产业园将带动漳州市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工业、能源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于把港尾镇开发成汽车产业城这一举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院长朱智强表示赞同与支持。他说,吸引企业落地,不能单纯靠政策优惠,当各种各样与汽车产业相匹配的企业在此聚集,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自然就会形成物流上的优势,物流成本是企业一个很重要的成本,变成了吸引优质企业的磁石。
值得一提的是,凯思达电子是第一家入驻南溪湾创业园的企业。这是一家科技含量极高的企业,董事长陈少棠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攻读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汽车电子技术研究的专家。将公司落户龙海也是机缘巧合的结果,一方面是当地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陈少棠是龙海本地人,浓厚的乡土情结加上年大年三十见到龙海当时的主要领导还在做招商推介,深受感动,决定回乡创业。
毗邻高校,智力保障,厦大科技园南太武园区距离厦门嘉庚学院仅2.3公里,按照规划,龙海将以厦大科技园为重点,着力发展新型陶瓷等高性能材料。在厦大科技园区内,记者见到正在试投产的立亚特陶第二代高性能陶瓷材料,成品超轻、超薄。公司副总经理林立平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是厦门大学特种材料重点实验室经过十几年攻坚克难研发出来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温抗氧化、耐腐蚀、低热膨胀系数、低蠕变等优点,不仅在国家安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而且具有广泛的民用市场。目前,立亚特陶的多条新产线逐步建成,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品的正式销售,产品未来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物理及化学工业的耐热材料、航海耐腐蚀材料、汽车工业等重要领域。
食品是龙海的主导产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图为紫山集团矿泉水车间。
名副其实的“中国休闲食品名城”
一直以来,食品是龙海的主导产业,拥有近0家食品企业,经过20多年的市场培育,以烘焙食品、坚果炒货、罐头食品为代表的休闲食品在国内形成集群效应。记者从龙海市食品工业协会了解到,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家,上亿元产值家,实现产值亿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福建著名商标和福建名牌近40个;年8月,龙海市被中国食协授予“中国休闲食品名城”荣誉称号。
得益于龙海市委、市政府的多年培育,龙海从食品原料种植基地发展成为食品制造业高地,既保留着传统农耕文化中务实守土的本色,又带有商业文化中顺应时势,进取开拓的气质,涌现出海新集团、丹夫集团、紫山集团、绿宝集团、鸿一集团等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强劲带动,龙海食品工业规模持续壮大、效益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了从优质原料基地到食品工业大市的漂亮转身。特别是以海新集团、紫山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从小型村办加工厂逐步发展成现代化工厂直至集团化大型公司,引领了龙海食品工业的跨越发展。记者从食品企业集中的东园工业区管委会了解到,园区内共有食品企业45家,其中规模企业16家,年食品产业总产值43亿元,税收万元。为了方便企业线上线下销售物流运营,龙海食品电商创业城去年挂牌成立。
位于龙海九湖乡的百花村是全国闻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图为工人在打包。图/简银蕉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海在福建省就是佼佼者,因为它是鱼米之乡,龙海有它的自然地理优势,良田沃野,所以,即使到今天,龙海的农业也不能放弃,但要推动现代化农业,朱智强建议,龙海要好好发展水果产业、蔬菜产业、花卉产业及九龙江流域的水产产业,集约化农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的确,以花卉产业为例,这些年,整个漳州的花卉业逐年壮大,在福建可谓一枝独秀,而龙海的百花村在这当中不容质疑地扮演着花木业的领头羊角色。
文/《台海》杂志记者刘舒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rk/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