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月港的历史意义
一、月港民间贸易促进了海上贸易变革
明初我国厉行海禁,外国人只能通过广州港以“朝贡”的形式来华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显耀皇威、怀柔远人”的贸易由明朝政府直接控制,远远无法满足旺盛的贸易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沿海地区屡遭倭寇和西欧殖民者袭扰,私通海外船舶者络绎不绝,走私活动兴起,愈演愈烈。月港因“僻处海隅、俗如化外”,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走私)贸易港。后来明政府接受事实,在月港设置寓意国家“海疆澄清”的海澄县,并于隆庆元年(年),在月港开放海禁,并准许商民出海贸易,从而形成了“隆庆开海,月港开放”的局面。月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商人出海贸易港口,结束了明前期维持近年的朝贡贸易,改变了持续多年的以官方垄断为主的海外贸易,开启了我国民间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往来。
二、月港在海外交通史上铸就辉煌篇章
新航路发现后,西方航海势力不断东进,对接亚洲海上航线。作为唯一开放“海禁”的月港商人,将大量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运到吕宋(即菲律宾),然后在马尼拉搭乘西班牙大帆船向东直航,横跨太平洋到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再经陆路转运至墨西哥东岸的维拉克鲁斯后,穿越大西洋到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欧洲市场),正是这条航线贯通欧亚,成为了世界大帆船航海史上维持最久的一条贸易航线。与此同时,月港还与区域多国保持交通贸易往来,8年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在清理馆藏时,意外发现了一幅古老的中国绢本彩绘航海图,绘制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群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图中标识的18条航线的始发地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月港。
三、月港银元成就了一个白银帝国
明初朱元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禁止金银流通,然而由于纸币超发,宝钞贬值幅度一百年间竟然高达一千倍左右,终以失败告终。明永乐年间,白银已广泛应用于流通领域,至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了划时代的“一条鞭法”,将徭役、田赋以及其他额外加派统一,按田亩数量收税,用白银缴纳,打破了三千年来的实物田赋制度,使得白银成为国家货币。但是中国是银缺乏的国家,银本位制一直未能有效确立,哪里获得如此巨量的白银来支持市场流通呢?清末巨额的白银赔款又源自哪里?这一切还得从月港说起。月港开放之时,中国黄金与白银大致维持1∶5.5至1∶9的兑换关系,而同时期日本:1:9至1∶13,法国1:14左右,英格兰1:15左右,东西方的金银汇差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与此同时,美洲超大型的银矿被发现,西班牙人的贸易大帆船往返于今菲律宾与墨西哥,从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全球50%白银通过贸易形式被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月港。当时月港一带流通的番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墨西哥境内也有7.5万头骡子专门用于运输月港货物,围绕白银世界贸易网络和货币流通体系正式形成。
四、月港“督饷馆”确立了近代海关制度
明政府宣布月港开放海禁,准许私人申请文引,缴纳税饷出海贸易,随着出海贸易商船的增多,饷税急剧上升,万历二十三年“饷骤溢至二万九千两”,此后月港商税收入均保持3万两/年左右。鉴于此,年明政府将设在月港的海防馆被改为督饷馆,后还要求每年由全省各府选派佐官一人轮流负责征收。月港督饷馆制定的各项关税制度,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关税制度的雏形。在当时,从月港出海贸易的商船均需登记,填明货物种类、数量、船的大小以及所要到达的国家,由督饷馆发给商引,每引应征税若干,称为“引税”,也就是许可税。每艘商船还必须缴纳“水饷”,即船舶税,以船的梁头尺寸为标准,规定西洋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每尺征饷5两,每多一尺加银5钱;东洋船颇小,量减西洋船的30%;而鸡笼、淡水因地近船小,每船面阔一尺,征饷五钱。商船运回来的货物需缴商品进口税,称为“陆饷”,其税率大约为2%,即“每货值一两者,税银二分”。另外还征收一种称为“加增饷”的附加税,仅征于往东洋吕宋贸易的商船。这些饷税的设立和征收根本改变了以前的抽分制,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征收海外贸易税已从实物抽分制转向货币税饷制。
五、月港推动了福建海外移民浪潮
顾炎武曾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月港人不满足于长期蜗居在奉行闭关锁国的古老帝国,每年从随船出洋人数多达几万人,他们将生产技术、文化习俗、贸易商品带向了世界,也把欧洲人刚发现的番薯、烟草、花生等美洲特产第一次引进中国,据当时驻马尼拉的西班牙代理商蒙法而康(GrauMonfalcon)在年声称,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总数已超过人,而现今台湾人口中仍有近40%祖籍漳州。月港人闯南洋、贩西洋、渡台湾,为早期的菲律宾、台湾、印尼等区域开发做出了较大贡献。明清时期漳州涌现了许多有影响、有作为的航海家、海商和海史研究专家。比如明朝五次追随郑和、后率队七下西洋的王景弘,最早开发澳门的海商严启盛,最早组织人移居垦殖台湾的“开台王”颜思齐,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清朝广州十三行首任商总潘振承,在海外首位受封爵王的吴让,开创中国最早民间侨批、拥有32个跨国分局的天一总局创办人郭有品,独执东南亚航运业之牛耳而傲视世界航运界的新加坡华侨巨擎林秉祥,支持抗法的台湾首富林维源,清朝十三行重要行商潘有量、叶上林、潘长耀、谢嘉梧、潘正威、潘仕成等。还有官至明王朝南京户部尚书的“海丝”代表人物潘荣,史学家《东西洋考》作者张燮、《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rk/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