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见过沈崇良几次,并没有近距离接触过,给人的感觉有点严肃,思考问题或是看文件的时候总爱紧锁眉头,让人有点生畏。而这次来到他的公司采访,坐在对面交谈,让我看到了他乐观而又幽默诙谐的一面。沈崇良脸圆圆的,笑起来模样和善可爱,似乎有点佛相。
每个成功者都有他的独到之处,沈崇良则得益于他所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这首先得自于母亲的教诲和生活环境的熏陶,其次得自于他好读书善思考的习惯。如果说最民族就也是最世界的,那么同样也可以说最传统的就是最时尚的。这种时尚是引领时尚而非追赶潮流,是真时尚。正因如此,沈崇良才能在知识密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上海市创业成功并游刃有余,而且还能开导年轻人和员工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创业道路。
沈崇良拥有三家公司,江苏省龙海建工集团奉贤分公司、上海同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喜燕物资有限公司。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
沈崇良,年11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的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庄洼子刘村,村子四面环山(小山丘),侧面是个大池塘,村上只有30余户人家,几乎与外界隔绝,贫穷是这个村庄最显著的特征。也正是贫穷造就了现在成功的沈崇良,因为这种贫穷时时刻刻鞭策着他,为了摆脱这种贫穷而不断地奋斗着。
沈崇良小时候家庭非常贫困。年还在巢湖读高中的他便随着母亲来到上海,因为诸多原因他没有继续读高中而是读了技校,专修机械专业。母亲在沈崇良的成长过程中深深地影响着他。母亲是他一生最要感谢的人,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沈崇良的母亲是个普通的养殖场工人,一生都很要强,对沈崇良特别严厉,时刻地教育他要独立自强不能依靠任何人。沈崇良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受环境影响,他很早就开始抽烟,母亲为了他的身体着想让他戒掉,他口头上答应,但总是戒不成功。母亲绝不放弃,严厉督促,使他成功地戒了烟。他说对母亲是一种敬畏,使他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母亲常告诫沈崇良,在困难面前没有退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只能往前走。要靠自己,不要指望任何人包括母亲在内,母亲也帮不了他。在这样的教育下,沈崇良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心中永远想的是怎样去解决,而不是指望谁的帮助来解决。
无论是初创业,还是现在创业有成,都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有些困难乍看是无法解决的,人们往往会惊慌失措,而他总是很淡定,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想法设法寻找解决之道。沈崇良觉得没有什么大困难是难以解决的。他从小就身处困难之中,受到的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因此拥有这份泰然自若的心理素质。在他眼中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困难,而是前进中所要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坎。既然不可避免,就要想办法跨过去。“人的一生不怕有困难,就怕不敢面对困难,没有大困难,只有小困难,所谓的大困难都是由不解决的小困难积累起来的。处理困难的态度很重要。”
踏实吃苦是人生常态
沈崇良年在上海海滨手套厂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分配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本地人,本地人的名额比外地人多,沈崇良庆幸自已是仅有的两个外地人中的一名。尽管被人家看不起,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工作了七八个月他便荣升为后勤部副科长。他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很重要,领导讲不到的事他会去做,领导讲到的事情他做起来更是比任何人都要积极。他并没有考虑到任何个人的利益在内,不是为了要得到领导的奖励多发点奖金之类的,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工作机会,踏踏实实地做每件事情,这种工作态度他现在也一直向刚入职的新员工传授。
沈崇良在手套厂干了两年多,后来到中国轴承厂星火分厂工作,没过多久又被调到退管会照顾老干部,之后自己便开始开饭店。当时的饭店规模很大,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营经验以及管理的不善导致了饭店倒闭。失败之后自己出来继续找事情做,歪打正着做了现在的行业进入了江苏龙海建工集团。他谦虚地说,这样的工作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比较低,容易上手,工资也高些,好赚钱以解决家庭生活。
江苏龙海建工集团前身是溧阳市建工集团公司,是一家市属全民企业,年10月改制为私营企业。进入江苏龙海建工集团在上海干了几年后,沈崇良代表公司到斐济群岛共和国主管一个项目,主要是负责政府保障房的建设。在国外除了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外,与外国同胞相处得其乐融融,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还被授予斐济群岛共和国名誉酋长。在国外管理项目,沈崇良获得的最大收获是:与老外打交道,本着一份真诚的心,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不参杂任何虚的成分,以心换心,那么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为人处世上都会有收获。
起初沈崇良进入公司只是打工,后来他审时度势,认为一个公司要大规模发展就得走承包制,于是沈崇良逐渐自己承包工程,在上海成立了江苏龙海集团的分公司,公司实行股份制。他带领一支高端人才的团队,成员都是清华、北大、复旦以及海外留学的高材生,硕士以上学历,唯独自己是个技校生。沈崇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历低于其他人而感到自卑,他觉得学历不代表能力,社会阅历和个人的领悟力才是最重要的。
进入龙海集团后,手上接过的工程不计其数,沈崇良觉得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吃苦,任何苦都能承受。谈起令自己记忆犹新一个工程,沈崇良毫不犹豫地说是世界强企业之一的远纺工业的工程,这个工程他主要是负责排污工程建设。之所以被外资企业老板青睐,全因为沈崇良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染了企业老板。有一次在排污工程处理中遇到化粪池,好多员工都不愿意做,沈崇良二话不说就下去干,他用钻头打通化粪池,粪水溅得他满脸浑身都是。这个场景正巧被经过的远纺工业的老板看到,他问旁人此人是谁,得知是工程负责人之后更加欣赏他,从那之后有项目就与沈崇良合作。他觉得沈崇良是个信得过的人,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从此之后沈崇良的工程项目规模越做越大,人脉资源越积越多。
人生三大法宝
谈起家庭,沈崇良的幸福感溢于言表,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贤子孝。他有三个子女,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二女儿高中在读,儿子小学二年级在读。他坦率地说生这么多是母亲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生不到儿子不罢休,沈家的香火要得以延传就得要生男孩。
在教育孩子方面,他有三个要求,这也是他的人生三大原则或者说三大法宝:第一,要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不管是什么出身,不管从事哪些行业,不管深陷多么艰难的处境,都不要放弃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人人平等,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没有贵贱之分,自己做到对社会有用就行。第二,成为社会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靠自己的小聪明才智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本事,真正的本事是品德,一个真正拥有财富的人他肯定是个有品德修养的人。所谓“德才兼备”德是最重要的,品德才是属于自己的永久不会消失的财富。第三,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勤能补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做什么沈崇良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笔记本上记下。沈崇良觉得一个人如果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他的生活不会过得太差。
沈崇良不仅以这三大法宝教育孩子,还以此教育新入职的员工。
每年公司都会招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沈崇良都亲临招聘现场,与应聘者面对面接触,这样他才能从言谈举止方面更好地了解应聘者。他更倾向于招聘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人才。每一次新员工第一课都是由沈崇良来上,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指导鼓励他们如何点燃自己的梦想;将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与他们分享,教他们如何走出家门、校门,融进社会大门;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中压实自己的浮躁,做一个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端正态度,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实现梦想。这也验证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诚勤朴慎”,对每个员工,沈崇良都是以这四个字来约束要求的,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了各个方面的要求。
对大学生的培养,公司有一套成熟而有效的程序:第一年学技术,技多不压人,这是生存的最基本之道;第二年学管理,因为管理是门技巧更是门学问,它体现人的品德和能力;第三年综合考察,经过前两项的锤炼,公司觉得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就让他独当一面,施展才能,逐渐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在沈崇良眼里学历不重要,社会大学的学历更重要,所谓的社会大学就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积累经验和能力。“有学问不代表有学历,有学历也不代表有学问,当下社会学历和学问并不能划等号,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学历,这个学历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学习、感悟
沈崇良平时喜欢读书,他读书的种类比较多,喜欢读人物传记,主要是历代创业的帝王、乔布斯,李嘉诚、王传福等,他们创业的经历使他受益匪浅,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谈起传记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沈崇良说当属曾国藩,他的事迹和处境以及精神深深影响并激励着沈崇良,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他便会静下心来翻看有关曾国藩的书籍。书中有个细节让沈崇良印象最深:曾国藩一个下属代他写奏折给皇帝汇报战况,说近日屡战屡败,曾国藩将之改为屡败屡战。小小的改动体现着另一番精神面貌。沈崇良感悟道:“往往差距就在那一小步,古人言‘行百里者半九十’,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最后的十几步最难走,好多人常常放弃了这至关重要的最后十几步,最后导致与成功擦肩而过,其实很多人的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这十几步。”
除了读人物传记,沈崇良还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籍和文学作品(如毛泽东的诗词等)以及一些励志的书籍。他有个好习惯,每看完一本书总会写一篇读后感,不管好坏先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再慢慢品味、仔细斟酌、认真思考,日积月累,沈崇良的知识水平不断地提升,他从自己读的书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真谛。
学习无止境,思考无界限。沈崇良对人生的领悟不仅从书中得来,还从工作和生活中收获。沈崇良信佛,每天都烧香,在家供奉菩萨。说起他与菩萨的渊源,还有个小故事。起初沈崇良不信佛,有一次出了车祸,在家休养,没事上街去玩套圈的游戏,套住了一尊观音菩萨像。他便把这尊像带回家随手放到了衣柜里。此后他总是觉得身体不舒服,处处不顺利。后来有一天楼下的邻居跑上来问他爱人,家里是不是有个菩萨。他爱人说有,问邻居如何知道此事。邻居说她去寺庙上香,庙里的和尚说她家楼上有户人家将菩萨关在柜子里,不供奉,这是对菩萨的不敬。沈崇良爱人便将衣柜里的观音像拿出来,从此天天供奉。从那之后,沈崇良开始觉得身体有所好转,工作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开始顺利起来。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吃亏上当在所难免。刚开始接工程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操之过急,也曾经上当受骗过。沈崇良并不在意这些,认为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的,只要你的收获大于付出,这笔生意就值。
做生意最怕的是上朋友当,因为对朋友没有戒心,最容易上当,也最让人刻骨铭心。沈崇良却不这样想,他说:朋友之间不存在吃亏上当,谁多付出都是应该的。
在年初的上海市巢湖商会年会上,有一项慈善拍卖内容,拍卖品为一枚里面取掉火药的榴弹炮炮弹,所获资金将用于资助家乡巢湖市具有某种才能的特长生。沈崇良积极竞拍,并势在必得,经过数轮竞价,他以元的高价拍下了炮弹,荣获第一届“巢商慈善大使”的称号。谈起慈善,沈崇良津津乐道,由于小时候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要像当初别人帮助自己一样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他觉得接受别人帮助固然快乐,但自己帮助别人会更快乐。双份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近年来,他做过很多善事,如帮助家乡修路、捐助贫困乡亲、帮助在沪的老乡就业等等。他和爱人通过慈善机构资助了三个贫困生,将一直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沈崇良还担任上海市奉贤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担任过上海巢湖商会第一届会长,这是他支持家乡、帮助老乡的又一种方式。他很为自己是安徽人而自豪,喜欢读书的他还时有雅兴写点小诗。我们就以他写的一首歌词来作为本文的结束:
徽商颂滚滚长江、激起巨浪,滔滔淮河、西来东往,
空空行囊我自强。
心系乡土、我志飞扬,身在异乡、展翅翱翔,
莫道创业人痴狂。
读书传家、诚信经商,以义为利、以儒为商,
自古徽人柔也刚。
商会商帮、相扶相帮,义走五洲、财照四方,
同舟共济共辉煌。
传承文化、创新力量,世界眼光、开蛮拓荒,
天下纵横称徽商。
(选自文汇出版社《新徽商——创业实现梦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ms/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