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布袋木偶戏,相信接触的人会比较少,大多是看新闻或杂志得知。尤其是如今的00后和城市中心的年轻一辈,对木偶戏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在闽南,尤其是在漳州或台湾,说到木偶戏那几乎是家喻户晓,流传广泛。
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内涵。
从宋朝开始,布袋木偶戏已经生存了上千年,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台湾的偶戏当中,布袋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霹雳系列是现今布袋戏中最为风行的一种。其名乃因每出剧名皆有“霹雳”二字得称。 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中国的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漳州布袋木偶戏已在各地发展铺开,形成支派繁多的局面。据《龙海县志》记载:清光绪末年,海澄陈莲组建恒福春班。民国初,海澄纸影戏艺人洪恒和提线傀儡戏艺人洪鸭师改演布袋戏。尔后,白水、石码、龙溪等地木偶戏班相继崛起,形成“春”、“兴”两大派流。
民国十九年,金童兴应侨胞之邀,远渡东南亚一带演出三年。民国二十年前后,闽南各剧种皆受歌仔戏冲击,唯布袋木偶戏尚能坚守阵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扶植下,龙溪县郑福来、陈南田和漳浦县杨胜联合组建龙溪地区木偶剧团,多次出国演出,名扬海外。
年,海澄县名艺人庄饭组建海鸣木偶剧团,龙溪县吴山人等联合成立龙溪县木偶剧团。年,两团合并,改名龙海县木偶剧团。“文革”中,剧团被解散。年以后,流散在民间的布袋木偶戏艺人陆续重组班子,恢复上演。年5月,龙海华艺木偶剧团应邀赴上海参加“唱响世博”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誉而归。
台湾北管布袋戏的道白是用漳州腔,故两岸学者都认为是从漳州传入,漳州布袋木偶戏具有闽台文化价值。台湾的布袋戏是漳州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通过闽台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两岸木偶艺术的发展,更可加深两岸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
漳州布袋木偶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自《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戳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龙海新鲜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ls/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