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福建龙海市埭尾古村落
1、概况
埭尾社位于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西部,距厦门约50km、距龙海市区10km,距漳州港12公里,区位交通便捷。
埭尾村原名柑埭社,是陈氏宗族村落,其开基始祖为唐代漳州圣王陈元光后裔---陈均惠,于宋祥兴二年(年)为避乱而肇居埭尾,整个村落具有近千年的历史。埭尾村与龙海石码相望,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村落四面绕水,古榕遍村,具有浓郁的“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年3月被福建省评定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村落特色
整个村落四周有30多m宽的河道围合,村落边界清晰,围绕四周的河道似一条长龙盘旋着古村落,形成“港环社,社枕港”的独特景观。
村落布局规整,极具特色,现有传统古厝间,多建于清代,保存较好的有36座,这些传统古厝大门均朝向北,与陈氏宗祠一个朝向,都面对远处的大冒山,遵古风水布局,而近60年来新建民居则大门一律向南,由此形成了新、老民居大门南北相对,泾渭分明的格局。其中,传统古厝群以陈氏宗祠为中心沿东西两边一直排开,同时该排为起点自北向南排列,形成三排、每排九座传统古厝的“九宫格”的规则布局形态。这一早期村落形态其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民居的建设都是按照这一规则的布局形态,自北向南发展,同时向东西拓展。
传统古厝山墙间仅留一米间距,而古厝侧门户相对,因此,当所有民居的侧门打开,则可以形成一条贯通东西的廊道,能够使得村民在下雨天不用打伞,横贯全村都不会淋湿。传统古厝前后两排间都留有10多m宽的大石埕,石埕不设围墙,供晒谷及公众活动。
在规则的村落空间形态中,散布着妈祖庙、三王公庙、祖师公庙及祠堂等民间信仰性建筑,为村民提供了朝拜、祭祀、休闲娱乐等的场所。
3、建筑特色
古村落内现存龙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传统古厝建筑群。这些古厝群属于村落早期的建筑遗存,其平面布局、朝向、空间形态、尺度大小等基本一致,都具有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具有鲜明的闽南建筑特色。
整个古村落,居民平面类型较为丰富,有四点金四合院式、下山虎三合院式、以及单列型排屋等。其中在早期的古厝群中,以四点金四合院为主。
传统古厝式民居建筑内部装饰多较为古朴简洁,祠堂、寺庙类建筑则装饰复杂,其中,木雕、石雕精美、细腻。
4、存在问题与保护建议
埭尾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目前古村落也存在着一些诸如交通设施落后;市政设施不完善;文物古迹及传统古厝亟待修缮;古城旅游发展滞后等问题。但埭尾的整体风貌较为完整,其布局形态规则独特,是闽南地区较为典型的宗族村落,其陈氏后裔多旅居海外,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此,目前急需编制一个高质量的保护规划,来切实指导埭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各项建设项目,促进埭尾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协调发展。再次,加大古村落旅游发展的研究,探寻古村落保护与旅游的协调发展。另外,加强多渠道,多方式的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古村落的发展。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两岸文化交流下的闽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CGJ):文化生态下闽台传统聚落保护与互动发展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WZ):文化生态学下的闽台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图文:
张杰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后
庞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后
彭媛媛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参加课题组调研人员:
徐珊珊严欢马启达叶春阳王依丽游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ls/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