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名家这位漳州书法家给我的三种印象,你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17-12-1
初识李英,是因为他的书法。两年前,在他漳州市区悦华园的家中观赏了他的书法表演,讨了两幅字,并聆听了他的滔滔宏论,有书艺的,有国学的,还有人生体悟。当时,他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的印象。

一是对于书法的追求。作为一个已进入“知天命”年轮的人,他以坚毅执着的精神,每天练字三个小时以上,让自己沉浸在书法的氛围里。他广泛涉略各类书体,博采众长。隶书、魏碑、楷书、行楷、行草、草书等均下苦功研习,书艺正处于一个突飞猛进、即将达于上境的阶段,他对书法的求索精神令我感动。二是难得的淡薄。作为一个刚刚退居二线的银行领导,他的资历、能力、精力其实正当盛年,但他心甘情愿退下来,不图慕金钱名誉和地位,实现华丽转身,一头扎进自己的书法天地里,以瀚墨为涯,续写人生新的一页。他在《秋韵》诗中写道“人生如春秋变幻,告别了春的美景,不要迷恋醉人的芳华,进入秋的宁静,无须回味昨日的喧嚣”,并以平静的心态沉迷书法创作。三是综合素质过硬。他集诗人、演讲家、书法家于一身。酷爱读书,求知不殆。已出版个人诗歌散文集《流淌的心泉》。同时,热爱演讲,在以往的演讲大赛中有硕果累累。在长期的演讲实践中,磨炼了出色的口才。随便一个话题,都能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娓娓道来。我在与他交谈中,很快就被他那富有磁性的语言所引。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中国的儒释道,是滋养书法艺术的源泉,书法要写出书卷气,就必须厚植文化的根脉。用文化的根基去撑起书法的殿堂。

第一次采访意犹未尽,自然就有第二次。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还是在他宽敞的客厅里,大家喝着功夫茶,闲适静心地听他侃侃而谈。他说,这一生既便不当书法家也要练书法。走上书法之路,是个人的兴趣使然,也是环境逼出来的,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现在对书法爱得深切,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欲罢不能。他积极倡导书法与宗教的融合。在平和县工作时,为完成恩师彭嘉庆先生的心愿,组织厦漳地区研究祖师文化的专家、著名书画家,合力创作出八幅介绍三平祖师生平事迹的书画作品,赠送给三平寺,挂在祖殿东西两侧。我也对三平寺心有所属,事后特地去看了这八幅国画,果然是稀世珍品,画面线条、形态栩栩如生,功力不凡。

前不久,我第三次拜访他时,笑问他替三平寺做了这么多事,祖师爷有没有特别眷顾,托个好梦?他说:“保佑平安就好!”说这话时,他的神情那样淡然。他鄙视书法的功利化。虽然已是中书协会员,但他不像有的书法家,将自己的字看得“一字千金”,或一字难求。不见孔方兄不撒手。他喜欢把自己的精心之作送给朋友分享,认为自己创作的作品别人看得起,有所求,拿走就是。他说,他经常参加一些献爱心的公益活动,春节期间在寒天里站三四个小时写对联送市民,虽然累,但精神愉悦,乐此不疲。

他还用异乎寻常的声音呼吁:书法要以健康唯美的形象融入主流社会,为百姓输入精神的正能量。听起来有点玄,但他是如此诠释的:一、赠人妙言,重若珠玑。如写一幅警句、格言、或境界向上的诗词赠人,挂在墙上就形成了一种磁场,无形中对人的思想是一种勉励和鞭策。这种文字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现在个人居家、公共场所都喜欢挂内容健康、艺术性强的书法作品,既有艺术的美,也体现了人们文化品位的提升。二、艺术家不要吝啬自己的作品。书法创作要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如果能利他人,多写几幅,多捐几幅有什么舍不得的呢?他经常拍卖自己的作品,把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救助困难群体。让书法艺术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展现博爱无私的精神。三、用高雅、健康、文明的书艺活动,取代庸俗、奢侈、不健康的陈规陋习。书艺活动越来越受欢迎,他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人们对高尚精神生活的内心渴求。如他所说:“银行一年一度的客户迎春会,请客送礼已不合时宜,请书法家现场为客户写春联、送书法,既文明,又高雅,既喜庆,又吉祥,气氛好,客户又欢喜,何乐而不为呢?”他这一说,让人茅塞顿开,我深感钦佩。

交谈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也该请辞了。临别时,他送我们字幅,又送他自己写的诗文集和新出版的书法专集,情义殷殷,难以言表。回家路上,耳畔不时回响着他那掷地有声的语言,心情难于平静,故作此文,献上祝福。

笔者海文

了解权威本地新闻









































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儿童白癜风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ls/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