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燕归来
雪玲珑
当幼小的树木刚刚挺直腰板,当沉睡的花次第开放,夏天的脚步似乎已经近了。才刚脱下的冬衣,还来不及换上春装,就感觉直接奔入夏季。
穿上久违的夏装,行走在午夜街头,心中满满的惬意。突然,一滴黏糊糊的东西落在我的裙子上,天啊,是鸟屎!好心情瞬间被击垮。猛然看到地上一片白花花的排泄物,多么熟悉的一幕啊,莫非?我抬头一望,几乎忘乎所以地高呼:燕阵,我的群燕方阵又回来了!我有点小激动,每年春夏,期待燕子归来成了我心心念念的渴望。不愉快的心情刹那化为惊喜……
还记得三年前的一个夏夜,当我先生无意中发现这神奇的一幕,叫我抬头往上看时,瞬间,我震撼了。这是怎样壮观的场景啊,几百只的燕子,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布满了十字街头的电线,十分壮观。我拿起手机,对着夜空拍燕阵,记得我发朋友圈的时候,有网友神回复:这是黑夜里跳动的音符。这话太形象了,几百只燕子齐刷刷地分布在五条电线上,构成一幅完美的五线谱,群燕和鸣,同奏一曲春天的歌。我不由得要感慨了!我们站在地面欣赏燕阵,它们站在高处,何尝不是在欣赏我们?如今,动物与人类不仅学会了和平共处,还学会了互相欣赏。
先生说,燕子认定了地方还会再来,它们是把这里当落脚点了。我将信将疑。第二天晚上,我们饭后特意散步到这里,看看群燕是否再次出现。果然,远远地望见几条电线再次成了群燕的据点。电线上的燕子,交头接耳,欢快地呢喃。它们可真会选址啊!站在闹市十字路口,居高临下,看川流不息的人群,任街市喧嚣,都不影响雅兴。
我还想弄清楚燕子的习性,闽南有句谚语,燕来最迟三月三,燕去最迟七月半(农历)。燕子在闽南觅食,却飞越南洋吐燕窝。看似无情的举止,其实这正是燕子让人类无法理解的难言之隐。燕子以昆虫为食,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可是,闽南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大迁徙,从而获取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尽管这样,闽南人对于燕子的喜爱之情丝毫不减。闽南人把燕子当天使,并视掠燕为可耻。因为燕子每年往返于南洋与内地的习惯,每次看到燕子归来,仿佛衔着一份亲人的信息,带回一份遥远的思念。
自从那年夏天的偶遇,每逢夏夜,只要我路过十字路口,都会有意无意地放慢脚步,或抬头仰望,或驻足观赏。直至秋风吹起,群燕迁徙,空荡荡的电线上已经不见群燕的身影,“夜幕中的剧场”再没燕奏和鸣。留下的是孤单的电线和我一脸的惆怅,只能眼巴巴地盼着来年。不见群燕的日子,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今年的群燕来得比往年还早了一些。若不是今天这一份“见面礼”,或许我还一直错过。莫非是它们有意在提醒我,亲爱的主人啊,我们又回来了。都怪我,此地路过多少回,居然不觉燕已归,实在太不应该啊。
三月花红柳绿,是燕子的剪刀细裁的花衣。带着今天这份特殊的“见面礼”,我一路低吟燕回归……
作者简介
.~..
方毅卿,笔名雪玲珑,福建漳州龙海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龙海市作家协会主席,《龙海文学》杂志主编。
朗读者简介
任肖明:南靖县实验小学原副校长,退休教师。漳州市作协、南靖县音协会员。
来源:闽南日报
闽南日报社网络中心、专副刊部出品
音频制作:任肖明
图片来源:昵图网
编辑:林祎凡值班组长:郑来珍值班主任:罗蓉芳策划:吴荣光值班总编辑:赖雄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