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东部,九龙江下游壶屿港沿岸。桥头原来是一片海滩,因围海造田,后又在田边建社居住,先围垦的地块叫顶围,后围垦的地块叫下围。桥头因在壶屿桥之头故而得名。本期,我们就带你走进拥有“最早厦漳大桥”和中国最后一座贞节牌坊“志洁行芳”的桥头古村,听听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
桥头村:古桥古厝寻觅乡愁桥头村地处闽南九龙江岸边,桥头村离角美镇区4公里,距厦门市21公里。桥头村人口大约人,包括桥头、顶围、下围、辽东(寮东)四个自然村。
最后一座“贞节牌坊”现属桥头村的辽东社,历史上是同安县的辖地,在村中蕴藏着一代世界“糖王”的史迹和他为祖母所建的中国最后一座贞节牌坊。 来到村口一个汾阳祖祠特别壮观,里面陈列着历代先祖的牌位,想来辽东社的族谱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继续前行经过锦湖小学,在迴澜殿后面有个精美牌坊就屹立在一座石桥的桥头处。这一“海滨古坊”呈现出的优美景致,引人驻足观赏。牌坊的建造者郭春秧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华侨,辽东村是他的故乡,当时这里属同安县所辖。这位贫穷农家的孩子,就是从辽东村扬帆出海,到南洋造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一代“糖王”。 郭春秧从小由其祖母抚养成人,这座牌坊正是他对祖母思念之情的见证。这一座牌坊有许多特殊性:在地理上,它是闽南地区一座临海最近的牌坊,距海岸不足3米;在人文上,牌坊上的楹联,集合了许多清末民初时期著名文化人物的题字,显得风采异常。匾额上刻有的“恩荣”二字和“志洁行芳”四个大字,由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书。坊柱正面镌刻有“戊戌变法”发起人康有为题写的对联,坊柱背面则是清末状元夏同龢题写的对联,牌坊上还刻有郭曾炘和台湾同治年进士陈望曾的题字。 这一座牌坊在类别上更具特殊意义,因为它属于“贞节牌坊”之类,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最后一座贞节牌坊,因其建造年代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年,不过它的含义却不是单纯的“旌表贞节”,而是由事业获得成功的郭春秧,对含辛茹苦抚养其成长的祖母的感恩与怀念;牌坊在工艺上保留了清代最后一批石雕艺人的精湛工艺,因为当年牌坊的建造师傅,都属于清朝的遗民,因此这座牌坊被认为是清代石雕工艺留下的最后辉煌。
最古老的“厦漳大桥”建于九龙江口的厦漳大桥飞架厦门、漳州两市,为两地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在角美镇西边村与桥头村之间,就建有壶屿古桥。桥上立着“龙溪·同安交界碑”,见证了厦漳泉“同城化”,堪称当时的“厦漳大桥”。 壶屿古桥为梁式石桥,长约33米、桥面宽4.3米,二墩三跨,墩为舰首形,中跨以5条长11.9米或稍短、宽厚均为0.9米的石梁铺成桥面,最长的一条重约26吨,且每条石梁上均刻有捐献人的姓名。石梁为花岗岩质材,由于已使用多年了,车辗人行,桥面已磨损得有些光滑了。中跨中间的一条石梁,西侧被磨去了约5厘米,中段约8厘米,整条石梁显波浪形。
桥为元代僧德霖募建,距今多年,清道光十九年(年)重修。由于地质活动,造成桥基下沉并向北倾斜,当年重修时,在原桥墩的基础上,南侧增加一条半石块的厚度约40厘米,北侧增加三条石块的厚度约80厘米,才使桥面恢复水平状。 壶屿古桥桥上还立着一块“龙溪·同安交界碑”,这块碑是清光绪十八年(年)龙溪县与同安县两地的最高主管一起设立的,桥东侧立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九年所立的《重修壶屿大桥碑记》及龙海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据当地村民介绍,壶屿位于当时漳州龙溪县与同安的交界处,元时这里建成壶屿桥,成为沟通龙溪同安之间的重要通道。壶屿古桥的西边是西边村,东边是桥头村,历史上桥头村属于同安县(以前厦门、同安同属泉州管辖),而西边村则属于漳州龙溪县。 壶屿古桥从建造年代及建桥方法上,与距离约25公里的同在九龙江北溪下游的江东古桥极其相似,都是用整条大石条当桥梁,可谓江东古桥的姐妹桥。
世界“糖王”造福桑梓郭春秧16岁到南洋闯荡之后,十几年的光景就成了富有的实业家。尽管他身居海外,但仍十分眷恋家乡。在事业有成之际,还经常回乡,并试图改变故里的穷困状况。可是由于海水破堤的景况时有发生,如不解决,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窘况。因此,郭春秧从海外买回一艘旧铁船,横堤决口,希望能阻挡风浪。然而,随后的一次台风侵袭,郭春秧本想护岸的铁船却自身难保,反而被台风产生的巨浪卷走,洪水再度泛滥。
郭春秧于是改变思路,发现南洋许多地方的海岸边上,都长有大片的红树林,这些红树林在风浪侵袭时为保护堤岸发挥了重要作用。家乡的海边虽然也有红树林,但都比较矮小。因此,他决意从南洋引进高大的红树林树种,在家乡海岸边的滩涂上进行栽种,这一举措果然颇有成效,极大缓解了海潮对堤岸的冲击危害。我们现在看到,当年郭春秧引进并栽种的红树林与本土品种的红树林相比,更为高大茂密,历经近百年的时光,这些南洋引进的红树林已长成了一大片,绵延数千米,为这一带滩涂堤岸免遭风浪侵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现在,辽东村里的一所锦湖小学,就是当年郭春秧捐建的,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郭春秧还做过许多造福桑梓的善举,例如每当村庄遭灾害侵袭,他都会慷慨解囊,救济百姓。 郭春秧晚年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寻求发展。在香港北角填海滩建店铺间,开辟一条新街。这条街后被当局命名为“春秧街”;在台湾西北部开辟茶园,创办制茶厂,在淡水镇开设“锦祥茶行”,在厦门设有锦祥茶行分行。当时台北县每年出口茶叶20万箱,郭春秧就占了7万多箱。年,郭春秧逝于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寓所,终年76岁。来源:漳州广播电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