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徒满都城。
有县就有城隍庙,
龙海隐藏的世界之最——海澄城隍庙,海澄城隍庙为全球最大城隍庙,“有县就有城隍庙,城隍信徒满都城”,这是海澄城隍历史的真实写照。
据《海澄县志》记载,海澄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年),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是龙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供奉的城隍爷是西汉御史周苛。
Thehistory
海澄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城隍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海澄镇内楼村。
公元年:明隆庆五年始建
公元年:知县梁公兆阳重修,后为风雨所坏
公元年:清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王作霖再修
公元年:由政府重修,尚存三殿三进
“城隍”在明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政府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
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
与所在地的官府级别一致。
最高为“都城隍”,省级的;
最低为“县城隍”,县级的。
海澄城隍庙可能是中国唯一冠于“都城隍”的县城隍。
Thedesigner
占地面积
海澄城隍庙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主庙建筑面积平方米。
整体建筑
该庙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山门、天井、亭廊、天井献台、大殿、天井、后殿佛堂,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有亭式献台、中天井两侧为廊庑,共有三殿三进(很少有城隍庙三殿三进)。主体硬山式建筑,庙群保存相当完好,庙貌巍峨壮观,广场宽敞,规模颇大,木雕艺术,占雅别致,亦颇壮观,与北边宴海楼,西边文庙,联映成群,气势辉煌。
历史文物
廊庑保存有清康熙三十六年立“赵太老爷清政惠民颂德碑”和康熙、道光、同治重修碑共7通。
三殿三进:
一殿原挂一在算盘与屏风,左有马像,右有普渡公画像,殿外左右有烧金炉。
二殿为正殿,中祀镇殿城隍泥塑大像,前有软身城隍,供出巡用。左右有6个判班大像,后壁上有“威灵公”大匾。左陪祀观音佛祖,右陪祀注生娘娘。在二殿前左右各有一列四间的书室,前三间各祀十二司中的二司,最后一间,左祀土地公(正福德神),右祀先生公。二殿后原有二方井栏水井,现在两井已堵塞。
三殿中间祀城隍妈,在城隍妈前左右桌上,立有一尺多高的“姊母”、“姊头”右手牵一小孩,“姊头”右手抱婴儿吸乳。左右两间为庙内和尚的宿舍,另外,左右两边还有厨房、膳厅,已拆毁。
城隍文化“城隍”起源于古代的庸(城)水(隍)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人们认为,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
城隍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信仰。目前,在台湾,城隍庙达上百座之多,其中不少是海澄城隍庙的分灵,这些庙宇一脉同根,一本同源,是闽台文化交流的宝贵见证。
在台北有个很大的城隍庙,建于年,当时是“官庙”,是官员就职宣誓的地方。目前台湾已成立了城隍庙联谊会,全球华人也成立了城隍庙联谊会。
结语
在古文化,古建筑日渐消失殆尽的今天,保护好城隍文化并继续传承下去,让后辈子孙也能知道关于城隍,关于古人传承至今的信仰。是我们当代人应尽的义务。
来源/闽南侬龙海生活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