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政治 >> 正文 >> 正文

韩氏古村落天宝路边村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17-11-24

一.村社概况

路边村位于天宝镇街区的西部,南邻国道塔尾村,北与过塘村、大寨村、后寨村连接,彼此相距均约1公里;现有8个村民小组,户农戶,常住人口人,劳动力人口人。

路边村韩姓肇基祖韩观佑于元延祐六年(1)由龙溪县十二三都莲浦社(今龙海市颜厝前)移居来,择“卧牛吉地”而居。村社由南向北米、东西米,面积约亩,呈“卧牛”状一字排列;一条九曲水由九龙江引入,蜿蜒曲折,流经村庄,滋润着路边村世世代代子孙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并播迁各地,丁口兴旺。

路边村耕地面积亩,山地亩,耕地人均不足0.4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为主,盛产驰名中外的天宝香蕉,农作物年产值万元。目前,村民主要以当地产品香蕉(兼向外地收购)运往全国各地批发销售为主,其它非农职业为辅。劳动力从事非农职业占全村60%以上,村民非农收入年计万元左右。近年统计,村民人均年收入0元。

明清时期,路边村属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28年属龙溪县第五区宝塔镇辂轩保。新中国成立之初,年为龙溪县第五区天宝镇。年9月属龙溪县星火公社,年3月改称天宝公社,年8月,天宝公社隶属龙海县,年6月由龙海县划归原漳州市(后称为芗城区),称漳州市天宝公社路边生产大队,现称芗城区天宝镇路边村。

二.姓氏源流

路边村是韩姓聚居地。天宝镇韩姓人口比较集中,全芗城区韩姓一万二千五百多人,天宝镇就占一万一千多人,集中居住在路边、大寨、过塘、月岭、盘谷等5个村落,是芗城区单姓聚居地最大地域之一。

唐开基始祖韩器至宋16世祖韩鋐,为莲埔(现漳州龙海颜厝)世系始祖,蕃衍10代(即韩器25代裔孙)观佐、观佑、观宁,以观佑肇基天宝路边,胤嗣最繁盛。

观佑(开基次祖,即天宝韩氏肇基祖,天宝辂轩世系称二世,以下以观佑为一世),生四子,均宇、均海、均谦、均爵,元延祐六年(1),由莲浦移居漳州郡西二十一都天宝辂轩里路边社,为天宝路边大宗肇基始祖。长房均宇生宽玄(谥并刂林,遂为荆林枝派),宽大(号见山,为见山枝派),宽宁、宽镇;次房均海生显瑞、显祯、显超、显住;三房均谦(文兴)生弘安、弘祥;四房均爵生真瑶、显瑶、显赐。

由于路边地处低洼地,常年内涝,故子孙很多向外迁徙。除观佑长子世兴(名均宇,字世兴,称世兴派系)留居路边繁衍外,其余大多向周边地带或外地甚至是海外迁居。只有均宇长子宽玄,号对山,谥号荆林,称荆林派系,留居路边繁衍。

观佑之孙,三世弘祥于明洪武元年()迁大寨,弘祥为大寨开基始祖,称西文二房。

路边观佑六世,孔明派汝秀迁白塔对面后埔仔,其长子七世世典于明正德间(—)迁丹坑社,遂为丹坑社始祖。同时,汝秀次子世振迁白塔社,为白塔社韩氏始祖。

观佑八世,路边六房次祖振湖及子从翌、从洙、从璧,于明万历间(—)移月岭社,为月岭一支的开基祖。

观佑十世孙,见山文相支派,仕钿派名喜(英玦),于康熙间(—)由路边社移居寨仔后,今寨仔边韩氏皆其后裔也。

观佑之次子均海,在南靖山城一带繁衍;观佑之四子均爵,在南靖靖城一带繁衍(称靖西老四房)。

明末至清乾隆初先后有十至十四世裔孙16户,54人移台湾。根据台籍韩龙门先生寄回家谱,辂轩六房十二世说:号友德,清康熙间移居台湾府凤山县。

现路边人口1人。另外,丹坑社人,白塔社人口人,均属荆林派系。而二世均谦,字文世,其长子弘安派系,留居路边,传至今仅3户,大部分迁徙易地。

芗城区韩姓子孙大都出自路边村。随着历史变迁,搬迁世界各地,范围之广阔,引起专家学者包括国外学者的重视,对韩姓的祖居地、发祥地进行考察研究。

三.村居建筑

路边村地处“卧牛吉地”,是为平原低洼地带,一条大街横贯全村,结构完整优美,民居错落有致,多为平房,厝旁屋后沟渠纵横,水井密布,体现了民居传统风水特点。街道两旁宗祠、寺庙、大厝,星罗棋布。古大厝以条石为基,青砖为墙,红瓦为顶,屋脊燕尾高翘;由大门入内,处处雕梁画栋,扇扇窗棂雕花,石雕、木雕、泥塑、壁画随处可见;厝分进落,卧房抱厅,护厝分列,天井石埕,排列有序。惜因年代久远,大厝经久失修,多有倒塌。

随着历史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审美眼光逐渐转向现代建筑,座座新居突兀而起,呈现出新旧建筑纵横交错的新格局。-年间,沿天宝镇内公路更是建起气势宏伟的十数座现代建筑。而依稀可见的大厝依然保持着雄踞风貌,丝毫无以礼让。

恒厝底:位于威惠庙与见山祖厝中间。始建于清道光25年岁次乙丑()。该建筑结构由前、中、后三进结构组成,面宽三间,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8平方米。前进供奉观音菩萨和神明,中进安放该祖厝第八世后的祖宗牌位,后进是该祖厝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牌位(指晚辈先于长辈去世者)。三进大厝两边是各房居住住宅。大厝于年岁次辛卯重修,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总投资22万元,是路边村现存唯一一座三进结构建筑。该大厝与威惠庙、见山祖厝(观敬堂)紧邻,在地理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特殊风格,具有历史价值。

“恒厝底”三进大厝是见山祖厝大房最先开出的祖宗厅。八世祖肖湖“燝”字廷观号质义,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已酉()五月初三未时,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已未()十月初五巳时,清顺治十年()十一月十六日丑时葬在路边本村桥头外(现在上社庙50米处)。该葬地风水至今尚存,但子孙们多没祭拜过。据说在百年前有地理师指点,后裔不要祭拜对族人较好,传至今也只是每年十月初五肖湖忌日在大厝内祭拜而已。

威惠庙:属庙、庵、祠为一体的特殊建筑,由前、中、后三殿组成,占地平方米,前殿为“威惠庙”,中殿为“保福庵”,后殿为“宗德堂”。该庙存有元代木雕、观音像,是闽南乃至福建罕见的稀世文物。相传此庙于南宋时由该社陈氏人士始建,而从庙中现存木雕宝像背后刻有“信士韩观佑谨命身已未(1)建立”字样来看,前殿“威惠庙”应在1年前建立,后肇基祖韩观佑又于1年建“保福庵”,以供奉观世音佛祖。

路边威惠庙的前殿,面阔三间,深三间,祀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威武辅顺大将军马仁、其妻策应妙英夫人韩氏,殿内石柱对联云:“勋名留宋室,英魄见王孙”,赞扬陈元光、马仁英勇善战等精神。前殿背后有个四方形石砌天井,中间竖立一座青石雕就的石莲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文物景点,它的神奇引来了四方宾客,已经成为旅游资源。

中殿由前殿两庑拾阶而入,称保福庵,祀观音。中殿内石柱对联云:“一心一千心心心相感,无在无不在在在相通”。后殿为韩氏祖祠,称崇德堂,祀唐昭德将军韩器以及列祖列宗。

前殿和正殿有两对石柱楹联及前殿威惠庙匾额,“天堂接引通慈海,宝筏津梁照慧珠”。系当年台南贡生韩高翔、韩高瑞所撰。

庙前一参天古榕,枝叶繁茂,与庙前古井一起形成古庙、古榕、古井景观,古色古香,蔚为壮观。

庙的北端还建有戏台,每逢节日,村民在此进香朝拜和文艺演出;收获季节,又成为村民公共晒谷场,煞是实用。

(图为威惠庙)

近几年来,威惠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举行朝拜活动,逢三逢八举行消灾仪式。

遹追堂(韩氏祖祠):主祀韩氏肇基祖及以下列祖列公。始建于元至顺元年(),时称韩氏祖厝,明万历丙午年()重建(时称韩氏大宗),清康熙四十四年()扩建,费金千余,历时二年,于康熙四十六年春正月完工。之后历次重修,仍保留原结构。该祖庙两进,面阔三间,古色古香,是市级文物点。年重修并恢复“户部尚书”、“文进士”、“武进士”、“文魁”、“武魁”等匾额,现存有柱联:“开漳立庙无双品,鼎晋分封第一家”,柱联的气魄与韩氏家庙深层次的内涵,经常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楹联:“遹循上世体祖宗之德无不友爱皆体义为重,追源溯本念骨肉至亲一视同仁务须廉耻相规”。祖祠后建有以郡望命名的“南阳楼”,作为宗亲议事之所,是市级文物点。遹追堂现占地.99平方米,为二进式平房,石基砖墙瓦木结构,基本保持清代建筑风格。

荆林宗祠:堂号崇贤堂,路边韩氏小宗。大房(宽玄,谥荆林枝派)之祖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岁次丁卯()重修。之后历次重修,仍保留原结构。年重修并恢复“科第世家”、“父子中宪”、“兄弟科甲”三个石刻匾额及“文魁”、“武魁”匾额,现存有柱联一对:三台献瑞英才辈出,九曲呈祥百世其昌;楹联四对:1.科第一家允矣昆季并茂,政声三水无疑百里弦歌;2.守正不阿力止宗蕃请地,悬橐出郡自持廉吏清风;3.唐开漳昭德将军神威显赫,元肇基辂轩始祖科第世家;4.崇山峻岭三台映福地,贤父良师九曲永流芳。蔚为壮观,弥足珍贵。宗祠重修后,时年八十二岁的王作人老先生莅临作诗一首:“风和日丽泯闲愁,六十余年访旧踪。喜见辂轩旧同学,崇贤报本世无俦”。现为路边村老人活动场所。

见山祖厝:堂号“观敬堂”,为路边世兴六房(宽大,号见山,为见山枝派)之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已未(),面宽三间分上下落结构组成,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历年重修无考,因久年失修毁塌。年族人集资30万,由韩文海倡导依旧貌重建而兴。下落两边石柱对联:典祖敬宗支分见山,惟源溯本派渊荆林。上落前两边对联:前对三台山高矣美矣,后缠九曲水优哉游哉。中石柱两边对联:明万历已未奠基宗祠永固,纪千年壬辰扩建人丁兴旺。后石柱两边对联:溯肇基以续南阳千年享祀,由田址而兴辂軒万世昌盛。

万春楼:位于路边村后埔港仔墘,是一座砖石结构横卧式的四角形排列的特殊建筑物,占地1平方米,三层,每层28间,楼内有单层护厝,呈方形排列。该楼南面墙厚1.5米,其它三面1.25米,拱形楼门,高2.95米,门石额曰“万春楼”,款曰:“清康熙岁次丁酉()金秋谷旦重兴”,该楼始建年份无考。

莲浦经幢:俗称尚书塔,。位于龙海市颜厝镇颜厝村,该幢是宋户部尚书韩鋐所建。高4米,由基座、下身、腰部上下身及塔刹等组成。经幢雕琢古浑,形态雅致而古意浓郁,是建于南宋绍兴初年今犹存。诚为漳州韩氏重要文物古迹。

宋户部尚书韩鋐宝茔“坟号”“丝线吊铜钟”址在龙海市颜厝镇洪塘村洪坑岭下韩厝村。韩氏宗亲各房年九月十五日至祭,祭日规模空前甚大。

辂軒韩氏开基始祖肇基韩观佑宝茔,(韩鋐第九代孙)址在芗城区天宝镇月岭韩氏祖山。辂軒韩氏各房逐年二月十五日至祭。

韩济墓:韩济,字克迈,又字若苇,系路边韩氏第八代裔祖。明万历二年()进士,历授工部主事,刑部郎中,河南武昌知府,湖广右参政及楚藩参政等职。为人刚直守正,廉洁清明,传记收录《漳州府志》和《龙溪县志》。为官二十余年,告老回祖地路边社,居住路边韩氏祖庙边,故居俗名“老爹厅”,现尚存。韩济墓原葬在芗城区天宝镇后巷村韩厝山(当时此山因韩济往生,韩姓将该山买下,故称韩厝山),用三合土夯筑“凤”字形布局,三级手带上下级墓埕,是研究漳州地区明代古墓葬的主要体型。年因建设需要,市文物局出面协调迁移至路边本社松柏林,悉依其旧制修复。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韩熙文墓:韩熙文,号省轩,进士学位,时任福建省台湾府布政司理问。清乾隆岁次丁未()回辂轩村倡导重修保福庵,捐大银三百元,有碑证尚存。清嘉庆岁次壬申()葬在天宝镇大寨村龙奎社尾,文革期间被毁。年,路边村族人成立重修理事会在原墓地,以保存至今的始建墓碑重修,气势宏伟壮观。

路边村主要文物有:

元代木雕观音:是闽南乃至福建所罕见的文物。观音佛像系樟木雕造,雕刻精细,背后刻有“信士韩观佑谨命身己未(1)建立,谨抽净财命工雕造观音、土地、善财、宝相已完工,于保福庵供养,祈求身富庵口口保合家平安者”,落款“太岁乙丑小建口年五月”,现保存完好。这尊观音宝像及背部落款为韩氏宗亲寻根认祖的特殊信物,落款与印尼泗水韩氏族谱记载相符。法国汉学家、研究南洋华侨史学者龙巴尔和苏尔梦(女),~年先后二次来路边村考察韩氏时,认为这尊观音宝像确属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出水石莲花”:高1.01米,顶部直径0.65米,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高0.5米,中部高0.16米,下部高0.35米。上下两部呈喇叭形,中部若圆轮,整体外观近似觚的形状,其上浮雕莲瓣构成莲花,中部三面阴刻“泰定丙寅”、“灵龟山主”、“威惠庙立”等字。人们转动石莲花上部,中部就会流出水来,转动越快,出水越多,且久旱不涸。此控制出水的装置,磨转至今已近七百年,仍完好无损,堪称“华夏石雕一绝”,但其如何建成,未发现有何记载,至今仍是个谜。这件文物是早年叶国庆老教授在路边村考察时首先发现的,年5月,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的老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来漳州特到威惠庙实地查看,为石莲花的奇妙叹为观止,认为这是全国罕见的珍贵文物;中央电视台多次以该石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绝播出。文物管理部门定名为“出水石莲花”。年1月,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年11月,被定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保福庵碑记:保福庵现存《重修保福庵碑记》石碑,系清乾隆丁末年()立,记载台南韩熙文、韩高翔、韩高瑞叔侄三贡生回祖地路边社,捐资重修保福庵一事。台南韩氏源出路边六房十二世韩友德。清初韩友德从花坪岭渡台,生三子,长子长文、次子日文、三子熙文,还有次孙高翔、三孙高瑞,五人都是贡生,该家族成为台湾府城阀阅之家。他们不忘祖德,难舍血脉亲,回祖地谒亲拜祖。该碑反映漳台同宗,血肉相连的情谊。

参天古榕:威惠庙前有一参天古榕,枝叶繁茂,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诗为证曰:“顶天立地老榕身,千枝万叶影荫人,调风栉雨民富贵,添丁发财乐升平。”(抄自庙前年立之碑刻)。

三.民俗文化

路边村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与漳州乡村大致相同。当然也有其村民的文化习俗。主要有:

威惠庙佛祖生日祀奉活动:农历二月十九日,相传是观音菩萨生日。是日,路边村民家家杀猪宰鸭、磨米做粿,虔诚祀奉观世音菩萨。

威惠庙正月初十迎神活动:农历正月初十威惠庙举行迎神活动,猪鸭米面、烟花爆竹,虔诚迎神,场面热闹壮观。但这活动群众消费太大,也消耗很多资源。故村委会移风易俗,出面禁止此活动。年以来,威惠庙正月初十活动改为请僧人等诵经,祈福消灾。

路边大鼓凉伞队:年组建至今,每逢村里重大节庆活动,是队出演,鼓声震天,热闹非凡。

四.乡贤名人

“韩啰天宝路边”,是闽南语一句口头禅,闽南话韩与“还”同音,这个隐语之意是欠人家怎么还?但更深层次是说天宝路边就是漳州韩姓的祖居地,历史悠久,由天宝路边分支出去韩姓,分布很广,蕃衍各地,负有盛名,漳码厦一带,从城市到村野,“韩啰天宝路边”这句话,妇孺皆知,无人不晓。此缘于路边村蕃衍出来的乡贤名人甚多,有的是路边播迁出去的人物,有的系本埠人物。

韩济,明万历癸酉举人,甲戌第43名进士,授工部主事,刑部郎中,湖广武昌知府、楚藩参政。韩世风,以子韩济赠中宪大夫、赠湖广武昌知府。

韩绍忠,明万历丙子科举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广州三水知县。

韩维京,明万历顺天武榜举人,任宣大(天津)守备以子登坛赠镇国将军,福建巡抚坐营参将。

韩登坛,崇祯十年丁丑科武榜第三十二名进士,任浙江都司,福建上游巡抚坐营参将。

韩熙文,清康熙至乾隆间移居台湾,进士出身,时任福建省台湾府布政司理问。

韩清海,厦门大学教授,台湾研究所副所长。

(韓文海撰稿)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白癜风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zz/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