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颂》是继“八个样板戏”之后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现代京剧,由上海京剧院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年摄制。
《龙江颂》讲述的是: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遇到特大干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到县里开会回来,向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介绍了旱区的灾情。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九龙江地势低,旱区地势高,如果筑起拦江大坝,挡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区。而这样一来,龙江大队不仅损失亩高产田,还放弃一窑砖的副业收入和1亩的大田被淹。
在两种世界观的交锋以及与坏人的激烈斗争中,江水英以思想为武器,团结干部群众,克服了本位主义思想的干扰,粉碎了坏人的破坏阴谋,发扬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风格,坚持把水送到旱区,解救了九万亩受旱的土地。展示了人民群众一心为公的崇高品德。这部以抗旱“让水”,歌颂共产主义风格为主线的戏一出台,便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舍小家、顾大家,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龙江精神”,一时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现在我们知道,这出戏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有实打实的原型人物和真实事件。原型就是福建省龙海县洋西村大队大队长郑流涎。
年,干旱。当时郑流涎担任龙海县榜山镇洋西村大队大队长,他带领多个社员,驾着20只船在洋西村进水口西溪筑起拦江大坝,逼江水改道,把水送到旱区。不料当晚,大坝出现塌方,这时,郑流涎想到了用村砖窑厂的柴草来堵住大坝的缺口。于是在做通群众工作后,迅速抢修大坝。那年,洋西村放弃一窑砖的副业收入,淹掉该村1亩低水田,堵江截流,及时灌溉了下游近10万亩高产良田。
堵江,一年的收成就要淹没在水里,当时群众很是不理解。郑流涎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小局要服从大局,要相信党和政府是不会亏待我们的。郑流涎还给村民们举例说:“年洋西村出现旱灾,全村有48户人家当了乞丐,甚至有人活活饿死。而年遇到“6·9”特大洪灾,汪洋大海包围整个村子,是毛主席派飞机来给咱们扔馒头和饼干。”在郑流涎的努力下,村民们解开了心中的疑虑,决定舍小家保大家。
年2月14日,洋西村迎来1万多名堵江截流劳动大军,郑流涎开始负责组编民工,为堵江提供后勤保障。洋西村像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一样,把学校、祠堂打扫得干净净,拿出烧火用的稻草铺床;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让民工住。而郑流涎一家人都挤在小厨房里,把两间房腾出来让民工住。一场万人堵江的战斗开始了。当水位逐渐提高时,堤坝突然崩溃。堵缺口需要大量茅草,郑流涎又发动群众献出烧砖用的茅草,并组织劳动力上山割草,调集船只,支援堵江。一个星期后,堵江截流成功,而郑流涎也累得说不出话来。
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共同奋斗走向幸福的事业,离不开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虽然龙江故事已过去五十多年,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龙江精神”历久弥新,是我们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来源:红色收藏研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xw/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