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澄镇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海市,地处九龙江下游汇海之滨。原为海澄县,史称“月港”,明代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美誉。“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竞相发”是其生动的历史写照。年,海澄县与龙溪县合并为龙海县,年龙海“撤县设市”,设立县级龙海市(漳州市代管)。年,行政区域面积公顷,常住人口人。
全镇可供开发滩涂面积1万亩,淡水养殖面积亩,耕地面积.4万亩,是全省高产粮食生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发展,已形成马铃薯、豉豆两个万亩生产基地,培育了香蕉、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
海澄镇坚持以“以农稳镇,以工立镇,依区建镇,依港强镇”的发展路子。借助自身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4亿元,比2年同期增长8.8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2年同期增长4.1%。实现财政收入.6万元。其中,国税收入万元,地税收入69万元(地方级收入)。农业综合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以“毛豆生产、马铃薯栽培、养虾育虾”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建立起八大特色生产基地,两个万亩生产连片,正朝着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迈进。2年,海澄镇被漳州市列为“对台对外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重点区域”。4年,海澄成为龙海市“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示范区”重点乡镇。1年,海澄镇被列为福建省现代农业先行镇;在工业企业方面,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为支柱产业,建筑建材为重点行业”的企业发展格局。年,乡镇企业、工业企业产值分别为1.9亿元和20.7亿元,分别比2年同期增长9.9%和10.2%;第三产业以码头仓储业为带动迅速发展。
海澄镇古称“月港”,至今还保存有晏海楼、观海寺、孔子庙、城隍庙、萃贤坊等一批古月港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可开发古月港文化游专线。
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它吸引着不少当时的文人墨客,登临怀古,赋诗酬唱。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如张燮的《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现存晏海楼有顶层,高约0米,对角宽约8米。登上四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晏海楼又名八卦楼,它象一座宝塔矗立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古月港的港口附近。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余年。原系一座军事望台,今为龙海市名胜古迹之一。城隍庙据《海澄县志》记载,海澄设县于明隆庆元年(公元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建庙后,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即崇祯六年(公元16年),知县梁兆阳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年),知县王作霖再修。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庙群保存相当完好。庙为座北朝南,广场宽敞,规模颇大,木雕艺术,占雅别致,亦颇壮观,与北边宴海楼,西边文庙,联映成群,气势辉煌。海澄文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即龙海二中校内。建于明隆庆元年(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民国时期及建国后多次修葺。庙坐东北朝西南,依次为伴池、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占地面积.5平方米。萃贤坊位于海澄镇中山路42~44号居民住房门口,是明嘉靖己酉年(公元年)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赞誉弘治甲子科吴元、正德丁卯科林浩、庚午科张贺、癸酉科陈英、丙子科陈令、嘉靖戊子科高宽等相继考中进士的业绩而立。为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式,单檐庑顶,正脊微弧,正吻为鱼尾状,正楼柱头用“丁”字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屋顶,补间斗拱为二斗三升式。保存较好,但北进次间被民房圈砌。第一代铁观音的特点是冲泡开后呈多叶连枝梗状态,又称”毛茶“;第二代铁观音的特点是冲泡开后呈单叶无枝梗状态,又称”净茶“;第三代铁观音的特点是冲泡开后呈半月形无枝梗无叶脉状态,又称“半叶”
海澄镇产业极有特色,就连百姓日常喝的茶叶也是与众不同!自9年底半叶铁观音茶叶问世以来,这款代表铁观音“最高净界”的第三代新品强势进军茶叶市场,以超高颜值、超优的品质、超醇的口感受到了众多茶友的认可,经历了第一代成品“毛茶”、升级第二代成品“净茶”后的铁观音,再次升级第三代“半叶”已成大势所趋。伴随着半叶茶产销量的稳步提升和半叶制茶工艺的迅速推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茶叶品位追求的不断提升,海澄镇或将成为龙海市内主要的半叶铁观音、半叶普洱、半叶金观音等半叶茶销售乡镇街道之一。半叶观音海澄镇服务基站即将设立
年月起,随着半叶观音共享品牌联合营销消费补贴项目在全国范围的推出,预计半叶观音(联合营销-消费补贴)海澄镇服务基站即将设立,届时,海澄镇的茶友和商家、消费者将可直接体验半叶铁观音茶叶带来前无未有的口感,以及消费补贴项目为商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免费推广、引流引客体验,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全行业通用的消费补贴体验。(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xs/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