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古镇
文明的孕育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龙海石码古镇地处福建第一大平原---九龙江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古就有“扁担插下去也会发芽”的说法。这里风调雨顺,自然灾害很少,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台风,经过TW后,到了龙海的风力已经十去其四了。
摄影:陈海山
徜徉在石码古镇的老街旧巷,平静、悠远、闲适的感觉扑面而来,充满了九龙江流域人文精粹的浓郁气息。
摄影:陈海山
摄影:林宝枝
龙海人
四季鱼肥水美,花果飘香,
养成了龙海人追求安逸闲适、注重生活品质的心态。
再怎么忙,也要抽空泡一壶功夫茶,抽几根神仙烟,哼几声芗剧或闽南语歌曲;再怎么没钱,也要吃一碗卤面,来一条五香,或炒几个小菜,来杯米烧,美美地睡个午觉;到了晚上,相互串门,或到社庙、大榕树下群聚“念仙”,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
摄影:杨水英
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会养着花,
春天观赏月季、玫瑰、丁香花,
夏天伺弄三角梅、仙人掌,
秋天看看万寿菊,桂花,
冬天闻闻水仙花
的清香……
摄影:陈海山
品味生活
初一十五或节庆日,家家会自制精美的糕点来祭神祀祖,米烧粿、菜头粿、麻糬、烧肉粽、发粿,还有扁食、油炸粿,蚵仔面线等等,精美的点心和小吃,闻名遐迩。
龙眼、荔枝、杨梅、菠萝、芭乐、油柑、桔子、枇杷、杨桃、柿子、多尼、桑葚、甘蔗、芒果.....龙海是名副其实的鱼米花果之乡。
摄影:吴沪生
百里弦歌
衣食足而知礼仪,龙海的文化艺术兴盛。
高甲戏、歌仔戏、芗剧最初的艺术形式“锦歌”,就诞生在这里。
摄影:陈海山
优美的旋律,通俗的唱词,感人的情节,幽默的插科打诨,还有劝人为善,教人拼搏上进,吃苦耐劳,知恩图报,敬老爱幼,扶贫济困等内容,令闻者陶醉动容,流连忘返。
摄影:黄丽惠
摄影:陈海山
还有木偶戏,以灵巧的手指演绎精彩的故事……
共同汇聚成石码古镇的百里弦歌。
摄影:陈海山
龙海
古代,水路发达远胜陆路。石码为九龙江出海口最繁华的商业重镇。连接的“月港”是明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国和海外,内陆和沿海的商业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来自东南沿海及海外的,闽西南甚至江西的商人,齐聚这里,可谓万商云集,商船鳞次栉比,数不尽的繁华。
摄影:陈海山
摄影:张其勇
摄影:黄丽惠
江西的竹木匠、地理仙,龙岩的土水师(建筑工匠)、雕刻师、补锅匠,安溪的绑篮筛匠、杂技师,莆田的剃头匠、游方郎中,纷至沓来,聚集石码古镇摆摊设市,与原本来自河南的先民联姻通婚,逐渐安居乐业。孕育出多种文化,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摄影:蔡明辉
水脉丰沛之处,不是聚财,就是聚文
这里,孕育了明代中外关系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东西洋考》的作者:张燮;朱熹的四大弟子之一北宋理学家:陈淳;这里,黄道周、朱熹都曾开办了播撒传统国学文化讲堂;这里,诞生了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现代著名文学家:许地山;著名中国女排名帅:陈忠和;著名女诗人:舒婷……
紫阳书院(解经处)摄影:陈海山
邺山讲堂摄影:陈海山
许地山图片来自网络
邵江海图片来自网络
陈忠和摄影:郑和木
舒婷图片来自网络
龙海
依海而生,因海而美,向海而兴。
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在这里,2亿年海底古火山口在这里,最优质的古火山海底温泉在这里。最雄壮的明代卫城在这里,电视剧《一路繁花相送》里醉美的微雨岛原型-镇海角在这里。福建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这里……
摄影:陈海山
摄影:陈海山
摄影:陈海山
摄影:陈海山
摄影:简银蕉
毗邻厦门特区和漳州市区,龙海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务实的市委市政府,识得先机,乘势而上,倾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以食品、汽车、能源为主导的产业,着力完善各项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民生保障,让龙海更加宜居宜业、百姓更加幸福安康!
远洋海捕摄影:杨荣貌
动车站摄影:简银蕉
高速枢纽摄影:叶文法
如果想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
如果你想体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那么你不妨来龙海,
来这个东南沿海的美丽小城,
一起做个龙海人!
—END—龙海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图文/北溪小洲、陈海山、蔡明辉、吴沪生,林宝枝、杨水英、陈东辉、曾少辉、黄丽惠、张其勇、郑和木、杨荣貌、简银蕉、叶文法
编辑/薪火
往期精彩回顾
/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xs/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