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对于那些将百姓放在心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百姓是舍不得他们像水那样“流走”的。于是就会发生集体挽留贤明官员的自发行为,拉着官员离任时的车子不放他走,谓之“攀辕卧辙”,简称“攀辕”。清朝光绪年间,漳州府海澄县知县何鼎任期届满时,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一幕。何鼎,字淮浦,湖南桂阳(今郴州市汝城县)人。据民国《汝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上记载,他并非科举正途出身,而是以附贡的身份通过报捐的方式取得做官的资格。直白地说,他的官位是买来的!但他并没有想早日捞回本钱,甚至大赚一笔。光绪十三年(年),何鼎任福建海澄县令,三年任职期间,“百废俱举”。他断案公平,合情合理,“差役胥吏,不能上下其手”,故海澄乡民无不颂其德。今龙海市东园镇东宝村山尾桥社仰峰堂内存有一方光绪十五年(年)十一月的“告示”碑,内容是时任县令何鼎严禁“流犯、流丐及赤棍”借红白喜事之机索扰当地百姓,同时,何县令也担心地方上矫枉过正,对不法之人动用非法手段,因而在告示末尾,特意强调“亦禁家长不得挟嫌妄拿,致于反坐”。其对民生如此用心,处理事情如此公平,怪不得离任时百姓要“攀辕”不放呢。其实,“攀辕”只是形象的说法而已,何县令当时是坐船而不是坐车离开的。这和当时海澄县的地理位置有关,那时的水上航运比陆地交通发达得多且更为便捷。这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完整、形象地被画成这幅《“攀辕无术”图》。据图中文字记载,海澄县“绅商士庶”面对无法挽留的现状,只得用最纯朴的举动来表示他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城厢内外摆设香案,跪送者共计一千七百余处”。何鼎登舟后,护送他的小船多达六百余艘,陆上、海上,“爆竹之声连绵不绝”。那场面,天地为之惊动,人神为之振奋。当官当到这个份上,才是真正的“父母官”啊。《“攀辕无术”图》出自创刊于年5月的《点石斋画报》,主笔是著名画家吴友如,该报以“新闻画”的独特方式描绘了当时晚清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海澄县辟处东南海疆,然而当地百姓热烈欢送离任官员的“新闻”能登上上海该报报道,可见此事在当时影响之深。连作者也感叹,有些近世县官,平日毫无政绩,去任之日却要地方绅董恭送德政牌、万民伞等,其行为与何鼎相比,当感到“赧然而色愧”的。清朝时海澄的最后一部县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七年,漳州最后一部府志成书于光绪三年,故此事未见诸地方志记载,幸好有《点石斋画报》上的这幅画,才让这件事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闽南日报洪达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rk/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