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ldquo监管rdqu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22-9-3
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

革新全行业全领域监管方式,赋能监管能力和水平。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感受亮见的新力量

福建省“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

建设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5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7

一、“十三五”建设成就..............................................................7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2

第二章总体要求............................................................................15

一、指导思想........................................................................15

二、基本原则........................................................................15

三、总体思路........................................................................16

四、发展目标........................................................................18

第三章重点任务............................................................................22

一、交通设施提升................................................................22

二、园林绿化提升................................................................26

三、居住品质提升................................................................28

四、供水保障工程................................................................31

五、城乡生活污水处理.........................................................33

六、城乡环境卫生................................................................34

七、城镇燃气工程................................................................37

八、安全保障工程................................................................38

九、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0

十、城市管理提升................................................................43

第四章保障措施............................................................................46

一、加强组织领导................................................................46

二、落实资金保障................................................................47

三、强化技术支撑................................................................48

四、实施评估问效................................................................49

五、加强全社会参与............................................................50

福建省“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名单........................51

前言

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支撑,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

“十四五”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城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加快构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承载能力。

本规划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并与《“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及综合交通运输、水利、能源等省级“十四五”专项规划相衔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今后五年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制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行业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

本规划基年为年,规划期为—年,远景目标规划期为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建设成就

“十三五”是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完成投资超过1.05万亿元,圆满完成《福建省“十三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乡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实施宜居环境、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畅通城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供水水质提升等专项行动,推进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黑臭水体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智慧汽车基础设施等全国试点工作,城乡基础设施10项主要指标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表1),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占总无害化处理能力比例均居全国第3位,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由全国第21位上升至第7位。

表1“十三五”末全省城乡基础设施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1

供水普及率(%)

99.11

99.73

2

燃气普及率(%)

98.09

99.01

3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13.87

18.73

4

建成区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6.33

8.10

5

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9.66

11.57

6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21

8.63

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3.19

15.03

8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2.77

44.32

9

建成区绿地率(%)

39.21

40.61

10

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占总无害化处理能力比例(%)

56.9

74.92

(一)大力推进城市结构优化提升。全省城镇化率达68.5%,城市(含县城)建成区面积增长到平方公里,较“十二五”末增加平方公里。福州坚持“”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以福州新区和滨海新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新老城协同发展。厦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成效显著,漳州市以“五湖四海”为切入点实现了城区结构性优化,莆田、南平、三明的城市框架与空间格局得到大幅优化。县城在开发建设中注重保留原本肌理,塑造地域特色风貌。

(二)城乡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福州、厦门迈入“地铁换乘时代”。新改扩建城市道路0.74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新增城乡公共停车位20万个,城乡交通路网日趋完善。新建改造城乡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管网3.05万公里,较“十二五”实现翻番。新建提升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厂63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全省一级A以上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占87%;新建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厂26座,新增焚烧处理能力2.2万吨/日,总焚烧处理能力达3.7万吨/日,占总无害化处理能力的74.92%;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天然气储气能力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13.6%、22%,基本消除城市易涝点,基本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99.5%,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从21%降至8.63%;农村集中供水率95%,自来水普及率87%。全面实施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高标准建设福州、厦门“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成汽车充电站座、充电桩6.2万根。全省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增长38%、达到万千伏安,基本实现县域电网千伏变电站全覆盖、所有乡镇2回10千伏线路供电。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县级以上区域(含重点乡镇)5G全覆盖。

(三)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着力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完成25.2万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成一批环境整洁、配套齐全、管理机制长效的宜居社区。福州鼓楼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等14个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增长21.59%,达到8.94万公顷,累计建成绿道0.6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全覆盖,厦门入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新增4个国家园林县城。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设区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设区市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全面铺开,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实现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面积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达1.98亿平方米;实施新一轮“厕所革命”,新改扩建、提档升级公厕超过1.6万座。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试点,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镇村水冲式公厕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2.1%。

(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省、市、县三级城市管理架构基本形成,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共建共治共享。出台、修订20部城乡管理地方性法规,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供水、公共停车等方面工作在法规层面得到规范。7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和39个县(市)建成投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漳州数字城管升级智慧城管,福州市入选住建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试点城市。行业信息化取得新进展,投用全省供水水质监测智慧管理系统,建成省、市、县互联互通的省级排水防涝应急指挥平台,集防洪、排涝、调水、除黑臭等水务“四位一体”的福州市水系联排联调体系初见成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末梢水合格率99.9%,90%瓶装液化石油气销售实现用户实名制,实施48座城市桥梁安全防护设施改造,推进D级和E级桥梁改造修缮,建立完善桥梁管理养护六项工作制度。

(五)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资金投入机制,在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城市公共停车场、综合管廊、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推行PPP模式。创新第三方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实行按效付费,全省六成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和八成以上乡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管线全入廊、入廊全收费的地下综合管廊“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全国首创“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计划”,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十三五”期间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标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目标要求及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人居环境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城市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行路难、停车难”问题依然突出,城镇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改造任务量大、运行状况不尽理想。二是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全省地形地貌及各区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依然很大。三是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升。城市交通枢纽的接驳便捷性不高,无障碍设施系统性不够、覆盖面不全,被占用、损坏等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四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管理方式亟待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仍然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跨行政区共建共享机制未形成,城乡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仍较突出。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是我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机遇,明确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对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提升提出新要求。我省处于城市化转型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质期,加快构建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实施强省会战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我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当前,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主导需求,且诉求表达更加多元和迫切,对城乡基础设施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求加快山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为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提升指明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如期实现年前碳达峰、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省城乡基础设施要主动对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过程,推进现有设施节能改造,控制城乡建设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强化节能降碳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应用,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提升拓展新领域。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我省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将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优势。要在构建空天地一体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础上,以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为突破口,推进传统城乡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四)人口持续流入,城镇化率稳定提高,为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提升积蓄新动力。我省常住人口规模万人,较年增加.6万人,增长12.59%,是人口净流入大省,城镇化率达到68.5%,预计“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速将超过“十三五”,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将进一步向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集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福州新区滨海新城、厦门环东海域新城、莆田新城区、泉州城市新区、南平武夷新区、三明生态新城等新区新城高水平规划建设,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工程,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福建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为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勾画新蓝图。我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未来在全国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适度超前打造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需要城市快速通道有机衔接,推动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推进闽台基础设施“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联通的城乡基础设施衔接配套,促进福州与马祖、厦门与金门率先实现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需要全面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海峡、山海、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立足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效益,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构建“便捷、宜居、绿色、安全、智慧”的高质量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智慧驱动,创新发展。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数字赋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领域的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技术标准体系化,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智能化管控,提高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山海联动、城乡融合的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引擎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同城化同家园。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坚持节能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能源、水等资源,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

——各方参与,开放发展。倡导公众参与,逐步开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积极推进运行市场化、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构建各方参与、多元共建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格局。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rk/8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