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兮若虎视而龙腾,视彼逆贼兮若螟蛉。”这是明崇祯六年()《海澄县志》中收录的黄文豪的一首《咏土楼》诗,这是历史文献里第一次出现的描绘土楼的诗句。黄文豪为海澄人,嘉靖三十四年()中举,三十五年()进士,黄文豪生活的年代正是倭寇猖獗之时,他的诗句印证了明早中叶九龙江中下游土楼的兴建与漳州先民抗倭的历史息息相关。明万历《漳州府志》亦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并一一列出了龙溪、漳浦、诏安、海澄等沿海一带的土堡、土楼的数量。
在闽西南,土楼主要分布于南靖、永定、平和、华安等山区县域,因此许多人认为土楼发源于山区,鲜为人知的是位于沿海地带的龙海则还尚存有近20座土楼,有力地印证了土楼源自沿海沿江之说。
龙海位于漳州市东部的九龙江中下游沿海地带,其前身为龙溪、海澄两县的一部分。除了常见的圆楼、方楼外,令人称奇的是龙海土楼中还存有八卦楼、风车辇楼等形状各异的土楼。
龙海土楼大多建造于明清时期,其中年代最早的有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太江土楼”,有确切纪年的建于万历十九年()的“万安楼”,有建于明末的“江山壮丽”楼,同闽南山区土楼相比,现存的龙海土楼具有体型相对较小、内部设置多为单元式的特点,土楼主要分布于村落中间,防匪防盗、聚族而造的特点十分显著。
太江土楼,位于东泗乡太江村,土楼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平方米。今存楼门及部分楼墙。据太江村中古刻上的记载,太江始祖苏敬(号愚翁)于明代永乐三年()年开基太江后,便着手在村中建造土楼,此楼今存遗址。
万安楼,又名林家楼,位于浮宫镇溪头社。从楼匾万历辛卯年看,土楼建于年。土楼为土木结构方口形三层楼院,坐北朝南,面积平方,墙厚1.2米,底墙砌二米条石,用砂、灰、糯米饭三合土夯筑。原楼内设有水井18口,最多时可容纳多人居住。崇祯元年()郑芝龙率部经过此地,疑楼内有伏兵,下令焚毁土楼,今仅存外墙立面。
古县土楼,位于颜厝镇古县村庵前社,为方形土楼,坐北朝南,分内外楼。内楼建于明代,外楼建于雍正至乾隆间。外楼长56.9米,宽44.5米,高10.5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内楼长34米,宽21.8米,高6米多,占地平方米。
清乾隆五十二年()里人郑玉振所撰《重修外楼记》记载,“旧楼有房十四,外楼为房三十一,房之半者四,房如旧楼架楹而三其级……”,内楼二层27间,外楼三层间,全楼合计有房间。
方汉鸠宗楼,位于颜厝镇马洲村,又称马洲楼。土楼呈长方形,坐北向南,正门朝南,门额有“方汉鸠宗”四字,西侧门门匾为“丸封”。土楼外墙长45米,宽35米,高6米,墙基厚2米,面积约1多平方米。土楼四角各建有碉楼,绕墙面以旋转方式分布,呈风车形。该楼楼顶坍塌,内部荒弃。土楼外墙采用三合土夯筑,四周墙体基本保存完好。
江山壮丽楼,位于东泗乡渐山村社尾,土楼呈方形,分为内外楼,土木结构,三层楼,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据载,土楼建于明朝末年,由李氏族人建造,今楼顶已塌,内楼部分损坏,土楼大门门匾书“江山壮丽”。今土楼已经无人居住。
洲仔圆楼,位于双弟农场洲仔社东隅,称洲仔圆土楼,又称雨伞楼,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双第方氏族人所建。土楼为单元式,楼径约60米,设南、北、东北三个门楼。土楼由41个单间组成,二楼置楼阁,为起居室,每单元内设有独用的楼梯,前后设一通风窗口。一层左右连接处设门,平时闭门时,可成独家独户;紧急时打开木门,全楼可互通。内院广场环建伙房、杂物间,楼外环筑平房,整个圆楼总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多平方米。
寨仔楼,位于双弟农场洲仔社,该楼与洲仔圆楼遥相呼应,因形似八卦,又称八卦楼。该楼建于清雍正年间(—),由许氏族人所建,村民称土楼为寨仔,后来寨仔角落成为许氏居住地的社名。
寨仔楼呈八卦型,整个建筑依双第山南麓一个突起的一座小山环升筑成,内共分60个单元,房屋三百六十多间,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最多时可居住一两千人。八卦楼依山递高,层楼迭展,为二半环、三环,一平台布局。从下而上第一、二层,向南建二个半环楼群,三、四、五层为绕山而建三环楼群,山顶为多平方米的平台。三条铺石台阶便道直通山顶平台,从下层内院至山顶平台设有三条巷路,便利上下往来,楼群内设多口水井,利于生活饮用。
万安楼,位于程溪镇人家村西北角,楼建于清嘉庆七年(),为四层圆形土楼,占地面积平方米,高16米,下方墙厚1.2米。土楼坐东北朝西南,西南设一正门,门上楼匾镌刻“万安楼”三个大字,上款镌“清嘉庆七年”,下款镌“壬戌春建”。楼内设八个单元,布局依次为住房、走廊、天井;大门对面设祖厅,楼层房外设走廊环道,楼中天井存一石质六角形水井。整座土楼设计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在土楼二、三层环设枪眼。万安楼虽已荒废,但该楼结构仍基本保存完整。
保泰楼,位于程溪镇人家村的东北角,与万安楼互为姐妹楼。该楼坐东北朝西南,高四层,面积多平方米。正门为双重套门,门上石匾镌刻“保泰楼”三字。保泰楼损毁严重,屋顶及楼内房间均已坍塌,目前只存圆形外墙,楼内长满竹子,已无人居住。
吉阳楼,位于颜厝镇园中社中,建于清朝乾隆戊子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年圮,现存墙体。吉阳楼为圆形土楼,西北向,高12米,直径22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吉阳楼是为纪念半林(鹳林)社蔡氏祖先发源地而命名。
相传在明朝后期,江西吉水县有一户蔡氏,其上祖遭朝庭抄家灭顶之灾。当时,蔡氏两兄弟(兄蔡松涧、弟蔡松谷)刚好在福建漳州经商,得知祖家被抄,回乡不得,避免受害,便逃命到鹳林开基发展。为使下代子孙不忘祖德,不忘宗功,把兴建的土楼,以吉水县名分别命名为“吉阳楼”“吉水楼”。
吉水楼,位于程溪镇园中社,楼为四方形,楼长22米,宽21米,高6.2米,楼墙厚1.5米,楼内房子共四排14间。上溪、园中两社蔡氏先祖是同胞兄弟(兄蔡松润、弟蔡松谷),大哥开基园中社,小弟开基于上溪社,园中村圆形土楼取名日“吉阳楼”,“阳”与“圆”谐音,象征天,为大上溪村方形土楼取名日“吉水楼”,水在地,寓意为地,为小,天圆地方,取珠联璧合之意,表示兄弟后世子孙不忘根本,同气连枝。
肇庆楼,又名“洋尾楼”,位于程溪镇后安村,楼建于清乾隆甲申年()。肇庆楼坐西朝东,楼设四层,高18米,面积约多平方米。该楼样式与万安楼相近。但楼内房间及屋顶盖已经掉落,大门及外墙尚较完整,土楼垫基用花岗石垒砌,高约1.5米,上方到屋顶采用三合土夯筑。
下叶土楼,位于程溪镇下叶村,土楼建于清代,为双环二层土楼,外围已经改建为不规则形状,内楼相对保存较好。下叶为叶姓村落,今村中尚存两座民国时期的炮楼,与土楼互为崎角。
宝潭深处楼,位于程溪镇塔潭村顶楼庵边,今存楼匾,村中在原土楼的位置上建有仿造土楼样式的建筑,旧楼匾“宝潭深处”镶嵌新建的大门上,楼内设欧阳姓分祠。从楼匾落款时间看,原土楼为乾隆丙辰年()所建。
翠宁楼,位于东泗乡溪坂村湖后社。土楼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四层圆楼,现存楼墙,大门保留完整,门匾书“翠宁楼”,落款“乾隆癸卯年仲春重建”。
八卦楼,位于东泗乡溪坂村,外观平面略呈圆形,内庭及楼顶为八角形,正门坐东北朝向西南,内设八个单元,楼高二层,楼径18米,中间大埕6米。八卦楼背靠渐山,为村中风水宝地。
廖布政土楼,位于榜山镇北溪头村林坑(旧称龙溪县十一都郑黄高保)土楼社,土楼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近平方米,林坑社位于文山脚下,为廖氏聚居地,土楼原为廖布政故居,年“六.九”洪水被毁,年原基复建为廖氏家庙。土楼外围三合土墙尚存。
廖布政土楼,位于榜山镇北溪头村林坑(旧称龙溪县十一都郑黄高保)土楼社,土楼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近平方米,林坑社位于文山脚下,为廖氏聚居地,土楼原为廖布政故居,年“六.九”洪水被毁,年原基复建为廖氏家庙。土楼外围三合土墙尚存。
翠英楼,位于海澄镇和平村,楼始建于康熙二年(),为石质圆楼,高三层。现仅存一面孤形石墙,高约9.2米,厚1.3米,石墙遗存枪眼若干处。在翠英楼边上约百米处尚存一碉楼,为三层楼四方形建筑,为清末民初村民防匪盗所建。
此外具有土楼形式的龙海土楼以及遗迹还有位于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云盖寺西北侧山上的烘炉寨主楼,塔潭村欧阳氏宗祠积庆楼,以及程溪镇山石马村、颜厝镇洪坂村、紫泥镇安山村庵仔前社等土楼遗址,这些用泥土、石头等材质夯建的土楼,虽经历百年的历史沧桑,然而其朴实无华的外表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向着后代诉说其曾有过的荣光。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作者简介林南中,笔名南风,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漳州南山书院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好山好水》欢迎投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rk/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