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第六十二期本地话龙海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20-11-12

本地话(龙海)

(第六十二期《本地話》庚子年六月十五)

登于/8/4闽南日报:

结尾“保留在古汉族活化石的闽南方言中”的“古汉族”更正为“古汉语”。

闽南土话

闽南方言,除了源处自古汉语、北方方言和一些外来语外,也因地域关系,自创部分词语。这部分词语,即土话,即在小地区内使用的方言。

这土话,虽是土生土长,却也合乎语言规范,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

究其产生,却也来源有自,或事出有因。并非凭空虚造。其中有

的在普通话中也有一席之地

关于这部分词语,搜集、掇录于下。

筋大条筋

本地,“筋”用于比喻人的怪脾性。如:“唔知拐着伊哪一条筋,现要合我厮打。这种人,大家得详细!”

本地,将闹事闹得没完没了的这种人叫作“大条筋”。如:“你者大条盘,这事直头缠到这阵,要一日了,你还复缠无停。”

这种特别的脾性大的,拐着了,那就会闹个不了。这种人,大抵人缘不好。

俗语

更正:

61期发的俗语中,说的“七下八上”错了,不是七月的南方,八月的北方,而是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主汛期,华北、东北常暴雨成灾。

特此更正重发,并向朋友们致歉。

惊七月半水,无惊七月半鬼

闽南,若七月半下雨,那会闹水灾,淹没稻田,房屋,是很可怕的,因此有俗语:“惊七月半水,无惊七月半鬼。”

我国有“七下八上”一说,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主汛期,华北、东北常因暴雨成灾。

据水利部报告,自6月以来,全国共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长江流域洪水泛滥,鄱阳湖、太湖告急,出现溃堤,情况比年还严重。在党的领导下,军民正大力抗洪抢险,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闽南这俗语说的七月是农历的七月,比长江中、下游慢1个来月,与“七下八上”差不多。这当是地域的差别,而暴雨成灾则一样,是比此时的鬼还可怕的,须全力应对。

习主席指出,“人民至上”,抗洪抢险事关“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这是务要决战决胜的。

怪词何昏昏奇义岂昭昭

袂冻

卜睇呣睇

以上三个“词”,不管是否闽南人,可知其为何?

闽南话本

-07-:00来源:厦门日报

食一百岁,袂冻担一百斤悠斋客

“袂冻”,闽南语意为“不能”。这句闽南俗语意思是说:吃到一百岁,不可能担起一百斤的担子,用来劝慰那些不服老的老人,与我们常说的“好汉不提当年勇”意思接近。但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会让老人有一种挫败感,而此俗语特别贴心,是忠言,却绝不逆耳。两个“一百”摆在一起,对比鲜明,有醍醐灌顶之感,且对老人的敬爱溢于言表,闻者定将欣然接受。

按:

本地,有人说他多一岁就多挑一斤。于是人们诘问:这样,那你一百岁挑一百斤吗?这就是俗话“一百岁挑一百斤”的由来。

人的体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是成一个倒“V”形发展变化的。人从幼年起,到青壮年,体力最强,此后,就随年岁增加而渐衰减,直至年老力衰,失去劳动能力。因此不能机械地将力气与年岁作正比例增加。

这俗话强调要趁年轻力壮奋斗,而不要到年老了才打拼。

上面《闽南话本》上登的那一则,解说牵强,有所不确。

再说,那“袂冻”,同音代替,说“闽南语意为不能”,完全是胡扯!闽南话哪有“袂冻”这词?“袂”义为“袖子”,“袂冻”除“袖子冷冻”这怪誔意思外,怎么也不会有“不能”的含义。如此用来同音代替,使闽南语不鬼不怪的,严重歪曲其本来的面目。

要说,则当是“唔当”。“唔”(m阳平),方言。不。见于茅盾《虚惊》:“‘唔怕!’向导斜着眼睛笑着说,‘唔怕!’”《现代汉语词典》,“当”有一义为“助动词。应当。”“唔当”即“不应当”。吃到一百岁,不应当挑一百斤,应当趁年富力强勇挑重担。这样说,也才文通理顺。

闽南话本

-07-:00来源:厦门日报

卜睇钱呣睇性命黄新民

闽南俗语“卜睇钱呣睇性命”中的“卜睇”是“要”或“希望得到”的意思,而“呣睇”则是“不要”的意思,此句俗语意思是“要钱不要性命”。古代有个案例:官府抓到一抢劫黄金的罪犯,官员堂上大喝:“大胆盗贼,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黄金。”盗贼竟恬不知耻地答道:“我拿金子时只看到金子,并未看见人呀!”这是古代“卜睇钱呣睇性命”的典型。现今,犯罪分子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也是“卜睇钱呣睇性命”活生生的例子。当然,还有那种为了生计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顾身体,超负荷劳作,透支自己健康的人,虽然也常被人讥为“卜睇钱呣睇性命”,但属于不同性质,自可另当别论。现在有一种说法:健康是“1”,财富都是“0”,失去了健康,财富再多也是“0”的叠加,没有任何意义,深以为然。人应该珍惜健康,不义之财,分文莫取;透支身体获取财富,亦不可仿效。

按:

上面一文开头便写道:闽南语“‘卜睇’是‘要’或‘希望得到’的意思,而‘呣睇’则是‘不要’的意思。”

闽南语哪有什么“卜睇”“呣睇”这二词?“卜”有“占卜;预料;选择”三义,“睇”义为“斜着眼看”,“呣”是叹词,表示疑问或应诺。“卜睇”“呣睇”何来其“要”与“不要”的意思?

同音代替已到了连同音也不顾,到了用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同音”来代替的地步!

而且还以之定为闽南词语。这是在语言文字上的霸凌行径!

如此横行霸道,平面媒体竟为之大行其道,呜呼!

词的形、音、义,不是可以如此胡作非为的。

一直以来,在“闽南方言有音无字,只能同音代替”谬论的统治下,同音代替泛滥成灾,这制造一大堆词语垃圾,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严重污染语言环境,危害语言文字的健康,阻碍思想正确的交流沟通,成为闽南方言的致命痼疾。

闽南语,“卜”应正为“要”,“睇”应正为“摕”。摕(dì),《说文·手部》:“摕,撮取也。”又一义为“捎取”。《文选·张衡西京赋》:“杪枺擭獑猢,起殊榛,摕飞鼯。”薛综注:“摕,捎取之也。”

闽南语,“摕”韵母鼻韵化,音为“d?阴平”,义同“捎取之也”。如:“者草要摕,我要苫草棚儿。”“这狗屎唔摕,无肥。”“你侲儿要摕也唔摕?去摔得血流血滴,你全无要身边带好,放世界走。”

其实,“要摕(捎取)”自然也即“要”,“唔摕(捎取)”也自然即“不要”。这是引申而来的引申义。

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要找出本字,很难。早有人从事于闽南方言本字考,但至今也仍有不少本字没能找出。但只有坚持到底,才能使闽南方言得见天日。这关乎闽南文化的载体,关乎正确沟通的质量,关乎文化软实力及其水平,乃至关乎闽南文化的存亡。像上面《闽南话本》中登的,将那同音代替的“词”意思代入,则成“袖子冷冻挑一百斤”,“呣(表示疑问或应诺的语气)斜着眼看性命”,这不将所说的俗语全葬送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rk/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