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白水贡糖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17-9-4

近日,漳州市正式对外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海白水贡糖入选,那龙海还有哪些漳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呢?

白水贡糖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啦

漳州市正式对外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涉及七个领域,共计18个项目。分别为:

传统技艺方面

龙海市的白水贡糖制作技艺

华安的红曲酒酿造技艺

长泰的酱油酿造技艺

市直的漳州窑素三彩瓷

漳州窑五彩瓷

云霄的戏曲头盔制作技艺

民俗方面

平和的保生大帝信俗

闽台走水尪习俗

云霄县的抢伯公习俗

诏安县的圣侯巡安民俗

传统美术为云霄的黄金漆画

民间文学

诏安县的灯谜

传统戏剧

平和的潮剧

漳浦的芗剧

传统舞蹈

南靖的越南竹竿舞

常山的印尼风情歌舞

传统音乐

长泰的古琴传统艺术

诏安的南筝

龙海地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

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

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民俗)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生大帝信俗”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夲(公元—年),字华基,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乡(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白礁村)人。曾任宋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

龙海仙草制作技艺

传说福建人林钊杰采集草药医治中暑时自己也中暑,醒来后发现天然形成的仙草冻,由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龙海仙草制作技艺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仙花雕刻技艺

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塘磕尪民俗

洪塘磕尪民俗源于明末清初,相传,顺治十二年,清朝贝勒罗托征战至洪塘村,被斩杀;后贝勒夫人率十万清军复仇,被用地雷火炮全部炸死于此,为了镇邪,洪塘村人便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消灭清军这一天,抬神像来镇压。目前,该民俗已被列入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鼓凉伞

大鼓凉伞是漳州最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大鼓凉伞”亦称“花鼓阵”,主要流传于漳州市和龙海市九湖、颜厝、程溪及台湾省。入选省级第三批非遗名单

浮宫杨梅腌制技艺

浮宫杨梅是龙海市浮宫镇的传统产业,具有种植杨梅的历史传统,早在宋代就有种植杨梅的记载。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单。

海澄双糕润制作技艺

海澄双糕润,产于福建漳州龙海海澄,是传统的名牌糕点之一。据说已有多年历史。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单。

林前村伽蓝王巡社庆典

林前村伽蓝王巡社庆典起源于“开漳圣王”陈元光。为了安抚当地的土著乡民,陈元光将汉族佛道教中的“抬神像巡游”活动与当地的泼水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今天独特的林前伽蓝王巡社庆典。

漳州瓷器(龙海素三彩瓷)烧制技艺

明清时期漳州龙海海澄月港兴起,漳州窑瓷器成为重要的输出产品,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漳州素三彩瓷烧造于明末清初,器形以模拟动植物的盒为大宗,色彩淡雅。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单。

紫泥北岸篮编制技艺

北岸篮的历史悠久,是龙海市紫泥镇西良村北岸社著名的手工业佳品。明末清初北岸社农民于农闲之时,栽竹于港边护岸,遂成民俗。后来北岸社以做竹器手工为副业,编制的畚箕为劳动工具,编制的篮子供人盛物,特别是编制的篮子工艺越来越精湛,产品供不应求。因篮子美观实用质量好,早年就闻名闽南一带,故时人以其社命名称之“北岸篮”。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单。

漳州龙舟钉造技术

龙海市公布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耀南父子的“紫泥龙舟钉造技艺”榜上有名。吴家住在紫泥岛上的紫泥村,屋后就是九龙江边的“造船工业走廊”。多年前,吴家祖上就学会了造龙舟的技术。

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

东美庆春香脯糕,又名东美糕,庆春糕,其产地在龙海市角美镇东美街,其制作始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单。

高坑张圣君信俗

高坑张圣君信俗活动,历史悠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期间举行有规范的祭祀、进香、文化交流等活动,是民间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不仅如此,张圣君信仰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信仰,是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入选漳州市第五批非遗名单。

石码港口虎爷信俗 

石码的虎爷信仰,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海澄县志》载,清顺治间,海澄县第九都祖山保锦港社“塔庙”内祀虎爷公。三百多年间,信众将“虎爷”移祀港口社锦港庙供奉。入选漳州市第五批非遗名单。

龙海宋江九州八卦阵

沙坂村的“宋江九洲八卦阵”最初是由一位安溪江湖武师传至龙海市角美镇沙坂村的,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漳州地区的“宋江九洲八卦阵”就是从沙坂村流传出去的,之后又传到了台湾。宋江九州八卦阵由村里的长辈教授晚辈,武功也只传陈姓后代,不传外姓。这套阵法分为24人的小八卦阵,48人的中八卦阵及人的大八卦阵。入选漳州市第三批非遗名单。

龙海常春岩戏钹

戏钹相传是十八罗汉之一的手持铜钹尊者所创,在民间辗转流传,由香花僧人在常春岩口传身教流传下来。入选漳州市第三批非遗名单。

红星大社抢孤习俗

龙海市隆教乡红星村大社自然村里的祖祠堂始建于明朝洪武13年,也就是年,“抢孤棚”这项活动从那年就开始流传至今,已将近年的历史,是村里一项重要的活动,也是闽南一带独一无二的一项风俗习惯,吸引了非常多外地人的热情参与,所有的勇士都是由外村人自愿报名,本村人不得参加。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单。

岱仙岩信俗

岱仙岩俗称仙祖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九湖镇田中央村。单说其东北面山麓,有一块坡地,树木蓊郁,环绕成琵琶形状,地名就叫琵琶坂。坂上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灌溉着山下的田园,这里就是驰名海内外的水仙花的产地了。如今,岱仙岩“仙祖”香火旺盛,被称漳州南乡“小三平”,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廿八祀祈日),四邻八乡信士游人接踵而至,一派繁荣。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单。

洋西山北“拾福份”

“拾福份”历时三天。唱社戏、拜祭村庙供奉的广平宣王后,村民们通过问卜的方式选出一头“福猪”牵到庙前,用红丝线把两朵花系在一起,搭在“福猪”脖间。随后,村中有威望的长者对着“福猪”叩头跪拜,巡酒三回。入选市级第二批非遗名单。

蜈蚣阵

蜈蚣阵,亦称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阁,金门地区称为蜈蚣座,為台湾与闽南庙会重要艺阵之一,系由适龄儿童扮演作历史或神话人物,安坐於长条形的台座上,由人力或装上车轮行走。

漳州龙舟赛

漳州民俗将“端午节”称“五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龙舟赛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漳州各地都有竞渡龙舟的习俗。比赛设有标船、夺标、锦旗等奖品。入选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录

(以上内容由本平台整理,项目以在龙海当地且级别为漳州市级“非遗”为主,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鐧界櫆椋庤緝濂?
鍖椾含鍝不鐤楃櫧鐧滈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ms/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