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路线(随时会因为你提供的线索而改变):
福州市区——连江——宁德市区——霞浦——福鼎——柘荣——福安——寿宁——松溪——浦城——武夷山——邵武——将乐——泰宁——建宁——宁化——长汀——连城——永定——诏安——东山——云霄——漳州市区——龙海——厦门市区——同安——晋江——泉州市区——惠安——德化——莆田市区——平潭
12月17日
生长在闽江下游的乌龙江畔,也从小听大那句“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然后就莫名其妙有了一种念头,觉得要去闽江源看看。
于是早上11点从泰宁出来后,就一路开往建宁,在建宁吃了个午饭。涵深从小在建宁长大,所以吃完饭后,就绕着建宁城区逛了一会,让他好好抒发了下感情,才继续开往均口镇。
年和年,闽江江源考察队两次对闽江江源进行考察,确认“闽江正源位于武夷山脉东侧沙溪上游建宁县均口乡台田村严峰山西南坡”,这里所在的位置具体是张家山自然村,或者也叫张家山村民小组,属于台田村行政村管辖。
因此,从此闽江源流的全程为水茜溪——九龙溪——沙溪——西溪——闽江。若以连江县琯头镇长门作为闽江长度的量算终点,以建宁县均口镇为源头,则闽江主流全长为千米。
从均口镇出发,先沿省道开,看到路边提示牌“距离台田村7公里,闽江源5公里”的牌子左拐,然后再继续开一段路,就看到路边一个工程施工现场的临时办公建筑,走近了看,上面写着“闽江源拜水溯源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介绍”。
这里也要成旅游景点了!我有点担心。
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走,就去询问工地办公室里的人,里面坐着一个年轻人,一个大姐,一位大叔,三个人都很热情。他们说,“车开不了了,路面还在硬化,走路可以。”
“多远?”
“水泥路差不多三公里,然后还要再走一两公里把,才能走到那个闽江源的碑,但是你找不到的,没有路。”
被他这么一说,心里犹豫了以下。但转念还是不甘心,决定还是要步行去试试看。
四个人于是就把车停在工地边上,再次左拐进入上山的路。路很陡,急转弯也很多,慢慢走着,我和涵深两个人就走到了前面,力为和小登就落在了后面,开始还互相听得到声音,后来就完全没有了。
路越往上走,温度还在下降,背上微微出汗,但全身其他地方都开始冰凉。看到对面的山峰上,挂着白色,应该是冰凌。
差不多走了快三公里的时候,拐角看到一位约莫五六十岁的村民在路边砍竹子。我习惯性停下来看了看,他也就回头看到了我。
这是幸运的一个对视。他姓张,就是张家山村的人,还是前村民组长。
在我们的请求下,他答应带我们去那个闽江源立碑的地方。我赶紧识相地说帮他拿砍好的竹子,一共四根。我很有信心地拿了两个,却很尴尬地发现两根竹子不管我手拿也好,还是想肩扛也好,最后都差不多要抱在怀里了,但它们还总是前翘后翘的,总也拿不好。
老张一个肩膀上扛着两根竹子,看我这样,就又麻利地接过一根扛在了另外一边肩膀上,疾步向前。
不知道他会不会偷偷的想起,“百无一用是书生”。
水泥路修到了张家山村口,然后就要走过张家山村的田埂,再开始爬山,这时候就只剩下村民踩出来的山中小径。
途径荒败的水仙庙
跟着老张,又在山林里转了半个小时,终于看到了石碑,石碑上写着“闽江源,省闽江办,一九九二年二月。”
还真是,如果不是有人带路,是怎么也找不到这里的。
这个闽江源的石碑前并没有水。老张说,水在石头底下了,上面县里还立了一块更大的碑。于是我们又往上走了一点,看到了一块突出的更大的石头上,也写了闽江源三个字。
这块地方,面前是几乎原生态的一长溜山垄田,但看的出来已经荒废了,泉水就流淌在这也就十几平方的水田里。老张说,政府不让种地了,要保护水源地。
我留意到,水田里竟然有一群小鱼闯来闯去,问老张这是什么鱼。他说,这是稻花鱼,是之前这里种田的人放的吧,我们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的。
不是保护物种,我就动起了抓鱼的念头,用竹竿在水里搅和一下,鱼就晕头转向了,有的就一头撞进了泥土里,用这种简单的技巧,我抓到了两只红色的小鲤鱼,用了一个矿泉水的瓶子装好了闽江源的水,把鱼放进去。
涵深看我玩的很投入,就问我对于来到闽江源什么感受,我却一点也答不上来,只能说了句“完美”。
跟着老张走了另外一条路下山,回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日暮降临,错落的旧屋倚着山势,三三两两,其中一栋房子里升起了白色的炊烟,竟然看到有些入迷。
想起刘克庄有首诗,只记得其中一句“炊烟三两人家住”,忍不住拿出手机查了下,全文是:“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但是,这样的村落,和一路看到的一样,也是败落的。老张说,这个自然村现在99个人,也是大部分都搬到山下住了。
更主要的是,现在这里成了旅游区开发,政府一直要他们全部搬走。我说,那这些房子呢?老张说,也都要拆了吧。
有报道说,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国消失了超百万个自然村落。那是中国人无比丰富多样的地域生活场景。
没人在意吧,就像这个已经可以预见要消失在地球上的建宁县均口乡的张家山村。
我的疑问是,如果是出于保护水源地的需求让村民搬迁,让这里恢复原始的自然状态,似乎是可以理解。
但是水泥路都修到这里,要弄“闽江源拜水溯源旅游景区”了,想象的出来这里回头肯定是一拨拨的游客踏遍山头。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村民搬走,让一个村庄非正常消亡。
他们的存在,生活和历史,不应该也是理解和认识闽江源的一部分吗?
从山上下来,走了一段夜路。空山寂静,想着自己走在闽江源流,我住闽江尾,今在闽江头,没什么道理,就是很高兴。
力为和小登,在山下的工地办公室等我们,进去烤了热火,喝了热水,人舒服多了,但也一下就从下午的情绪中又离开了。
这是在张家山村的田边看到的,猜猜这是做什么的?留言区留言。猜对的话,发个红包给你。猜错的话,也记得给我发个红包,随喜。
队员日志
陈力为:没感觉不写
周小登:世上有我去不了的地方
鄢涵深:我回到了我的出生地
往日回顾
拜拜,和拜拜,海角和天涯|01那村,那海,那人,那狗02路边佛像,太子参,孔子和做香的年轻人
03福安听一曲醉排骨,老朋友道声好久不见
04县志,温故,从远方回家的人
05偏执狂,冯梦龙,寻不遇寿宁
06找欧冶子,转来转去或秘密交流
07跨界,越界,从浦城到武夷山
08津津乐道,过一日武夷山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ms/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