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天保维垣令人惋惜的龙海万松关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18-6-13

  万松关,坐落在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后岐山与鹤鸣山两山夹峙之间。唐代开漳之后,这里是漳州通往省城、京都的要道,取名“马岐路”。

  唐代陈元光入漳之时驻兵于此,时称“军营岭”。明·正统年间(—年),郡人陈克聪在沿路两旁种上许多松树,改称为“万松岭”。

  明·万历二十七年(年),道路两旁的松树岁久凋枯,惟奇石如丛林,时任福建提学副使沈儆炌改为“堆云岭”。万松关遗址年被龙海县列为县级保护文物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关,摄于年。

  万松关原高25米,有了望窗三个,射击孔两个。右侧一个了望窗、一个射击孔未拍在照片里。

照片为:防洪工程指挥部部分同志合影于万松关城墙下。摄于年。

龙海县文物保护碑。

  明·嘉靖年间,闽南沿海出现了拥有武装的海上私商集团;明·天启年间,倭寇活动十分猖獗,大肆劫掠海澄、龙溪一带沿海沿江百姓。

  为抵御海上私商集团与倭寇的骚扰破坏,时弃官回乡的林釬(hàn)向当时的漳州知府杜遴奇建议,在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峡谷中建一个关隘,派兵把守,以保卫东乡及漳州城。

  杜遴奇采纳建议,但只挖了地基,城尚未建成就奉调离任。明·崇祯二年(年),接任漳州知府的施邦曜在当地乡绅陈天定及里人王必标的支持配合下,于万松岭上兴筑关城,当年完成。

  万松关是古代进出漳州的必经隘口,扼进出漳州之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被称为“闽南第一关”。关城建成后,施邦曜又在关城旁建一座堆云庵,并建一座亭供往来行旅停歇休憩。

万松关城门,拱顶上面右侧只剩下6层石条,左侧只剩下10层。摄于年。

关前早期的小土地庙,后面是另建的新土地庙。

  万松关的城墙全部用长方形花岗岩条石砌成,原高约25米,墙体前面直立,后面为台阶式,整体平面呈凸字形结构,上墙体宽4米,东面底座宽5米,城门处宽9.1米,全长约米。

 关墙内侧有从墙体伸出的石条当梯台阶,东侧一梯可上到平台上亭,西侧一梯可上到关墙顶。关墙最顶端宽0.6米、高约1米,内侧留一宽约1米的过道。

  在离顶部约2米的位置,开有三个了望窗,中间了望窗宽约1.8米,高约1.2米;两侧了望窗宽约1.3米,高约1.2米。了望窗下方1米多处又留一宽约2米多的过道。了望窗下左右各有一个外窄内宽、高宽各约0.6米的小射击孔。

  关城下方为拱形石城门,高约4.3米、前宽2.7米、后宽2.9,通道深9.1米,路面铺设条石,前后均设门把关。通道后部分建为长14.7米,宽5.9米,高约5米的平台,上盖一亭,亭前挑出1.2米的走廊。城门上嵌着一块青石横匾,镌有明末大学士林釬亲手题写“天保维垣”四个雄浑有力的楷书大字,意即上天保佑这座关城永远稳固。

  林釬题写的“天保维垣”横匾。右侧第一行小字“知漳州□(府?)□(事?)”因风化严重而难以看清,暂未描红;右侧第二行为“施邦曜完建”。左侧小字为“郡人林釬书”。

  遗憾的是,年代建造西溪桥闸时,当时县领导为了节约经费,就近取材,将万松关上的条石拆下以建桥墩、筑水闸。后因当地群众的劝阻而停止,但已拆去大部分,仅存残关城约51米。其中东侧底座长约14米,高6.5米,下部宽5米,上部宽4.4米;中段长14.7米,宽3米,高6.5米;西侧墙体长约23米,宽4米,高约8.3米。

  关门通道上方的平台因下方通道地面铺成水泥路填高,现高约5米,挑出的8组挑梁也残缺不齐。平台上原建的亭,不知毁于何时,现只剩下2个外方内圆二层的柱础,外宽0.67米,外圆直径0.54米,内圆直径0.42米。平台上遗留着亭的瓦片与铺地砖碎片。

  原从墙体伸出的石台阶,被当年拆除城墙时从上面落下的条石砸断,只剩下残端。现在的关墙上长出数棵杂树,因树根不断生长,已把条石挤出,存在隐患。

关墙内侧全景。墙体上长着杂树。

平台上的两个石柱础。右上新挖出的土堆处也一个。两个柱础中点距离10.3米,距离平台前缘1.3米,距离侧边2.35米。

石柱础、铺地砖、瓦片。

8组挑梁已残缺不齐。

平台挑出的石梁及门臼。杂树的根把石条挤出,存在隐患。

被砸断了的东侧石梯,只剩下从下往上数第4层水泥覆盖处露出的一小角。左为新建的挡土墙。

被砸断了的西侧石梯,只剩下残端。

  万松关内的堆云庵,不知毁于何时。当年梧浦村在此办农场建房时,一块刻有“堆云岩”的石门楣被当做门槛石用,现仍砌在万松关休闲山庄里的房门前。该门上面是一块疑似门槛石的雕花石门梁,成为一付,只是上下颠倒了。

“堆云岩”石门楣,现在成了门槛石,上下颠倒了。

“堆云岩”石门楣照片倒过来看,就能看到三分之二的文字。

  万松关门前西侧原有一座石牌坊,因年漳州市区建防洪石堤时,要在万松关内开采石料,汽车进出不便而拆除。

  年万松关休闲山庄开建,清理地面挖掘时,发现一些疑似当年拆除关墙或庵、亭、牌坊毁后遗留的石构件,有些石柱刻有文字联句,后来在此建房时,其中数根石柱被利用,现依然立于房廊屋内。

  山庄主吴惠溪虽不清楚这些石构件的具体用途,但意识到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应保护下来,便将这些石构件收集在一起,暂时把一些石柱石板当做桌椅摆放,供游客歇息。三块疑似石牌坊屋顶构件,两头上翘,前沿雕刻有祥云,上面雕刻有屋脊瓦片,非常精细,现被当做花台;另一块则早在年此处建围墙时就被当作基石。

  同被当做围墙基石的还有许多石构件,最为可惜的是一根直径约0.42米,长约4米的花鸟柱,被打成4小段,其中一段又被剖开成两片半圆,一片半圆还被再打成两小块。另有一条长约6米,宽约0.6米,厚约0.3米及几条较短的的疑似堆云庵门前的台阶石,现仍在梧浦村里当长椅用。

  这些石构件尚需由专家辨认,如果确定是万松关的遗留物,将来若要修复万松关,就会派上用场。

万松关休闲山庄主吴惠溪介绍当年发现石构件的过程。

年在万松关前的合影,照片里的石牌坊刚被拆,石柱还没运走。右上方为《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石碑。

万松关休闲山庄里用石构件摆放的桌椅花台。

当年在此建房时,其中数根石柱被利用,依然立于房廊。

被打成小段的花鸟柱。右下层第一块长0.9米,第2、3块长0.95米,第4、5块长0.5米,并被剖成半圆。上层右起第5块长1米,被剖成半圆,与下面2小段为同一圆柱。

  万松关门前东侧原立有一块也是林釬撰写的《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石碑,高2.28米,宽约1.08米,厚0.24米。遗憾的是,当年梧浦村建厕所时,将这石碑当成蹲位石用,开为四条长条,后被找回,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现存于休闲山庄里。

《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石碑,被开为四条长条。

石碑上刻有“院侍读学士、通家治生林釬顿首”。

  万松关下方不远的路边,有一块大石,左侧当年采石时被打掉一小块,不知为何没有全打去当石料,尚余下缺了左边框的闽浙总督左宗棠于清·同治四年(年)秋凭吊万松关古战场时题写的纪事铭文。

  该铭文高厘米,宽82厘米。大字为小篆体,高27厘米,宽12厘米;小字为楷书,字径5厘米。碑文内容为:“率师徒,徂岭峤,穷山穴,截海徼,龙岩复,漳州平,寇乱息,皇心宁。同治四年秋。”如今该碑已成了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的好范本。旁边还紧邻刻有一幅清·光绪十二年(年)“张公司马德政去思碑”铭文。

闽浙总督左宗棠题写的纪事铭文及“张公司马德政去思碑”铭文。左侧被打去。

  万松关位处漳州著名风景名胜区外七首岩的中心,东连瑞竹岩、照莲岩,西接云洞岩、仙亭岩,北牵石室岩、聚奎岩、青云岩。站在关顶,可望见东偏南方九龙江入海口。

  关内有一座清代的“双节传芳”石牌坊,全国重点文物江东古桥、岐山上的五营寨、岐山下的七星坠地自然奇观、上世纪60年代龙江风格的西溪桥闸、北溪江边的邺山讲堂遗址及连氏宗祠、龙文塔、植物园等景区景点,均在附近,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圈。

万松关位置图。黄色点为“七星坠地”。

万松关模型(正面)。黑线以下为现存残墙,黑线以上为已拆除部分。两侧斜线为山坡。

万松关模型(内面)。斜线为石梯。

万松关休闲山庄大门。右侧为“双节传芳”石牌坊。

充满山野气息的万松关休闲山庄。

“双节传芳”石牌坊。

万松关休闲山庄百草园。

  年,集旅游休闲养生的万松关休闲山庄建成并投入营业,提供餐饮、住宿、免费停车等服务。年,万松关休闲山庄与漳州市民间医术研究院合作,在山庄里开设老中医坐诊点,为一些患有疾病的患者进行诊治。同时开辟百草园,种植各种中草药,以作为科普园地。游客如果以此为中心点,到周边游玩,方便快捷,可尽享大自然的山川美色,定会感叹不虚此行。(文章作者:郑德鸿)

万松关欢迎您!

附相关资料天保维垣释义

  “天保”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之《天保》诗句“天保定尔,亦孔之固”,按现今的说法就是“上天保佑你安定,江山稳固又太平”。

  “维”的本义是:作为锥形空间架构的绳线组。引申义:骨干绳线。主绳。再引申义:拴系。表示“维系、保持”。

  “垣”的本意为墙,引申为城。在这里特指为关墙。

  “天保维垣”全句表示:上天保佑这座关隘永远稳固。

《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

  “漳麓环而左,麟蹲凤翔,襟带川原,则施使君城两镇,屯御要害处也。其从虹桥孔道而入,一径若谷,遥望扶桑,或造化留此,补助需人哉!曩乡人语余曰:‘若缮为关门,以资保障,诚便盍言之当道?’时前守杜公为筑基,未就以去。施使君来守吾郡,拮据于寇警腾沸之日,内戢民心,外循扞卫,两镇城址既定,爰履斯关。谓可以固漳郡,奈何惜此心力?乘坚累峻,加以楼堞,俯临沧波,屹然天险矣!前此警闻频至,召乡民防守,有难色。今在金汤以内,安堵其间。逢圣明在御,牧守贤良,桑麻乐业,人且登游其上,望云物而咏天和,然则施使君守郡功绩,其见一斑于此也。山高水深矣!余因笔为记,欲后来者修实政,无不可为之事,有可以不朽之功。一篑合尖,俱邀明德云尔。君讳邦曜,字尔韬,别号四明。登万历己未进士,浙江余姚人。赐进士及第、詹事府协理府事、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通家治生林釬顿首”。

通家治生释义

  通家:通家,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见《后汉书·孔融传》:“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治生: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明代。明·黄瑜《双槐岁钞·名字称呼》:“书简称人以阁下明公,自称不过侍生而已……相去未久,乃有治生、晚生与门下、台下诸称。”清·李玉《清忠谱·就逮》:“早上传说校尉来苏,想必轮着治生了。”

  “通家治生”表示:自己与施邦曜是深交,是施邦曜治下在外地的官员。

↓↓↓戳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龙海新鲜事

郑德鸿

赞赏

长按







































白殿疯用什么药才能好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ms/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