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咬一口,绵柔香甜,传承多年的角美“东美糕”的美味萦绕舌尖。在角美镇的东美村有一条名叫“火烧街”的古街,街上全是小吃。徐源裕家的佳庆“东美糕”作坊就坐落于此。
在“东美糕”制作间里,师傅正搅拌备好的原料。搅拌成糕粉后,将糕粉填充到花梨木的印模内,接着按平揿实,翻身敲出,一方小小的“东美糕”就完成了。长长的桌板上堆放着一层层制好的糕点,工人正埋头打包一块块糕点。徐源裕说:“‘东美糕’十分松软,打包只能靠纯人工,虽然尝试用机械的流水作业,但一直没成功。”
徐源裕的父亲徐亚森在制作“东美糕”
年出生的徐源裕,已经是家里从事“东美糕”制作的第三代人。“小时候就看奶奶制作‘东美糕’,饿了奶奶就会抓一把没有印制的糕粉给我当零食吃。”徐源裕回想昔日感慨道。
徐源裕的奶奶名叫郭秀花,那时候东美村会制作“东美糕”的人很多。按当地习俗,结婚时男方必须为女方送糕点。有喜事,一般家里就会备好原料,请人上门制作糕点。新中国成立后,郭秀花和几个姐妹开了个合作社,专门制作糕点出售。年,郭秀花从合作社独立出来自己制作“东美糕”。爷爷会骑自行车,是村里的运输队,一旦村里谁家有喜事,定制“东美糕”,爷爷就负责运送。
后来,徐源裕的爷爷奶奶想能不能把“东美糕”推销出去,不只是作为婚庆糕点。爷爷就骑着自行车载“东美糕”到厦门嵩屿、龙海石码等地推销。徐源裕的舅公住在石码,他每天拎着篮子带十几包“东美糕”走街串巷,有时候放杂货店寄卖。久而久之,一些代理商上门联系,徐家的“东美糕”从此有了口碑。
徐源裕的父亲徐亚森也传承了这门手艺,兢兢业业地守着徐家的这份祖业。20世纪90年代,外地有很多仿冒“东美糕”的产品冲击了徐家生意。然而,徐家坚持质优价廉的策略,保持着七八十斤的“东美糕”赚五元的微薄利润,慢慢让那些仿冒商家无利可图,渐渐退出市场。
▲坚持不用防腐剂的东美糕
转眼,徐源裕大学毕业,他学的是食品科学专业,在厦门一家食品公司上班。年,徐源裕辞职回家创业。他接起了家里的老本行,“我可是在作坊里泡大的,每一道工序,我都十分熟悉。”徐源裕得意地说。在徐源裕眼里,想更好地发展徐家的“东美糕”,品牌的推广和严格的质检是保证。年,徐家的佳庆“东美糕”成为小作坊改革中第一批通过QS认证的试点单位。年,乘着佳庆“东美糕”入选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徐源裕更是对家里的作坊进行了改革。“用当季的小葱头,选用优质的大豆油,改变了原本猪油制作的不稳定性。坚持不用防腐剂,通过甜度的控制延长‘东美糕’的保质期。”徐源裕说,优质的选材和纯手工保证了“东美糕”纯正的味道。
徐源裕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年,一批从台湾来到慈济宫烧香的游客,在庙门口买了我们家的‘东美糕’,当时一名台湾游客感慨道:‘这是我们当年结婚吃的东西,已经好久没有吃到这个味道了’,后来,他们委托导游打电话向我们预定斤‘东美糕’,每人带30斤回台湾。”对于徐家“东美糕”的发展,徐源裕认为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是精细,现在他们已经改良了传统的“东美糕”,采用小块独立包装,“一口一个,无论是当成茶点还是点心都很合适。”接下来,徐源裕希望推广“东美糕”的文化,“创办一个‘东美糕’文化博物馆,让孩子参与‘东美糕’的制作,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让‘东美糕’这种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闽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ms/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