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潮州一半是奔着美食,一半是因为韩愈。一个城市与一个人紧密相连韩愈是可以拔得头筹的。即使有同时代的柳宗元之于柳州,后世的苏轼之于杭州,杜牧之于扬州,都不如韩愈对于潮州的影响大,也不如潮州人民对于韩愈的情谊深,所以有“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星期一的韩公祠给了韬歌当头一棒,星期一不开放,潮州人民这是多热爱韩愈啊。知道他周末接待游客太累了,特地辟出周一给他放假一天,但攻略马虎的韬歌只好安慰自己这是潮州希望韬歌多来几次,想着老韩故去一千年还在为潮州人民操心,吃个闭门羹算啥,兴许也是一种美食呢。不过周一的天气不错,太阳躲在厚重的云朵后面,秋日南国如果不是阴天那也是热的够呛。小飞机游览了广济桥,转一圈看到了群山围绕的潮州城,如今韩江从城中流过,韩山上静静伫立着韩公祠,山里韩树挺拔,城中烟火气隐约从历史中走来,呼唤着快去巷子里走走,美食在等着您呢。
午饭是在刚到潮州落顿酒店时吃的,预备着下午逛古城吃一遍潮州小吃就只点了一份牛肉馃条。大盘子端上来显示出祖上来自中原地区人民的大方,牛肉甚多,这要是在兰州拉面店起码要你五十。不过实惠归实惠,味道也不错,就是有一半的牛肉没咬烂,不知道是师傅的功夫不到位还是韬歌的牙口不大好,想着下午有更多的美食任务,兴许这是潮州人民特地的安排吧。
十多年前来过一次潮州,那会的牌坊巷不像现在整修过的样子,老的风格大概可以在稍微偏僻一点的甲第巷看到,这里的老房子还都住着人家,门口响应号召做了翻新,样式大约有徽派的影子。古城墙,广济楼以及它们后面的牌坊巷跟多数地方的商业街差不多了,不过这里底蕴深厚,多数生意都带着本地特色。不像济南的芙蓉街,厦门的增厝安,美食基本被臭豆腐占领,这里是牛肉丸、蚝烙、豆花、肠粉、馃条、草粿、春卷的天下。一碗牛肉丸下肚总算解了牛肉咬不烂的疑惑,再一碗豆花解馋,甜味与润滑打开了胃口,著名的蚝烙打眼一看不就是厦门的海蛎煎嘛,春卷与腐乳饼下去基本已经快撑着了。
周一的广济桥晚间点了灯,但没有期待的灯光表演,大概也是不想打扰对面正在休息的老韩,饭点再点了一份牛肉丸与鱼饭,此刻的味道已经不似饿着时的美妙了,牛肉丸总有一种偏硬的感觉,这跟抖音上最牛潮汕牛肉哥的宣传一口出汁的大相径庭。如果要说有什么要吐槽潮州人民的,那就是满大街电动车乱窜了,它们毫无顾忌地穿行在机动车道上,这让初次在潮州街道上开车的韬歌满头大汗,看着他们忸怩怔忡却不乏灵动的身影感叹潮州开车一族这是多么地不容易啊。看着他们从来不回头的样子,这样一份对于汽车的信任又是多么令人感动。直到韬歌看到了路上正有一辆教练车在对面小心翼翼的掉头,隐约中教练用手势提醒着学员要心平气和,那意思将来你一定要对得起潮州电动车人民赋予你的那份信任。再后来韬歌查阅资料,发觉这样的潮州路上的事故率并不比其他城市更高,兴许这样一种公平与信任,这样一种类似市场经济的交通模式,看上去乱糟糟,实际效果却是高效与通顺的呢。这何尝不是早年中原走出来的先民的一种活力的展示,他们从战乱中翻山越水来到南蛮拓荒,又跨过海洋走向世界,现如今潮汕一带的华侨人数与在地潮汕人口基本差不多。多年以前又有多少人嘲笑李某人逃离大陆市场,现如今才幡然醒悟那种潮汕人民骨子里的先见你高攀不起。
到了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才发现首富的世界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故居被称作岭南小故宫,南方大观园,比称作闽南小故宫的南安蔡氏大厝,厦门首富黄奕住的鼓浪屿花园大多了。大家坐动车经过潮汕的都会有印象看到过成片整齐的房子,房前一般都有一片水洼,然后是块大点的平地,接着便是成片绵延样式整齐的房子,这些房子大都有一百年的历史,建在清末民初,多数是在外赚钱回来的华侨在家乡建的房子,风格上西洋与故土样式相结合。陈慈黉故居前后建设历时三十多年,日军侵略时停工仍未完全建成,存留五百多间房屋,目前整饬开放的是当年潮汕首富陈慈黉的小儿子的善居室。
韬歌对于建筑是没啥鉴赏水平的,通常都是进门浏览一遍直接感受,想象一番当初的人怎样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或者是宝玉跳前窜后,或者是黛玉循着墙根与紫鹃匆匆赶路。对于建筑来讲,形容词一般会用到哇塞、哇靠之类的,大家可以看看图片,视频感受,另外大家可以搜索汕头日报的“天上取样人间造云燕归巢桑梓情”做更详细的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ls/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