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oryofYouth
真正的旅行,不是去到某一个景点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照,而是融入那里,用心体会自我生活圈子之外的精彩。又到了周日,不妨收拾行囊,带上自己,跟随《听见龙海丨这里的美景水当当》栏目悠游龙江,一同领略旖旎图景,打捞古城旧事。?点击音频右侧小喇叭,我们从此听声音朗读者:张育丹,转载需授权。
双第土楼
许丽治
从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往西南方向走,大约十公里就到达双第农场。双第,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仙境,一个时光缓缓流淌的家园,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一片充满故事的农场。
图/曾秋波、蔡伟鹏
我们在洲仔这座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土楼里驻足良久。这座土楼穿越几百年的岁月烟尘岿然不动,除了建筑工程质量过硬外,还得归功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它的保护,有字为证,在通向外界的其中一个出口墙上,赫然保存着一则毛笔书写的爱护土楼的公告。土楼是一座约6米高的两层建筑,外墙斑驳,有的地方墙面脱落,破墙处碎土小石随处可见,站在这样一位资历深厚、德高望重的“老者”面前,我屏息静气,对着一个还居住在土楼里为我们热心解说的中年男子小心提问,生怕自己的一个不恭敬冒犯到它。土楼一共有33个单间,每个单间大约二十平方米,下方有一个小小猫洞,只可供家养的猫儿自由出入,方便猫们捉老鼠。单间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木板搭建的阁楼,一张木梯架在阁楼入口处方便主人上下。每个单间门高约两米,门上方开着一扇不足一平方米的方窗,那是单间里阁楼接通外界的出口。木质的大门灰褐泛红,镂空生锈的门环、门钹年代感十足。
瞅着这些虽残败但精致灵巧的百年遗物,一则有关土楼的传说在我脑海里清晰浮现,传说清雍正年间,一位五虎大将军落难受伤后逃到双第深山中,日藏夜出,常偷挖地瓜充饥,后来被当地一位老农发现。老农得知将军的情况后,甚是同情,就让他藏在家中养伤。日后,将军东山再起,也学韩信报一饭之恩,亲自在双第洲仔村建起这座土圆楼,以报答老农的救命之恩,洲仔地名也由此而来。一座占地13亩左右的土楼深藏着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土楼的传说奠定了双第后世子孙厚德仁爱的基石,那些照亮历史的中华文明,也在一次次照鉴着民族未来。
航拍
曾秋波、蔡伟鹏
土楼只有三个出口,每个单间前面配套一间小屋,约七、八平方米,我猜那是每户人家的灶房。灶房有一个不高的出口,每个出口都通向同一片圆形空地,空地开辟出一小块,种着几畦蔬菜,空地上还有几个当地人放置的方形养蜂木箱,有蜜蜂在木箱下方的小出口处忙忙碌碌,蜜蜂是何等聪明的精灵,生活在双第这样一个翠香环绕的世界,它们的生活该是多么富足多彩。圆形空地不大也不小,我想像着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一群身穿马褂头戴瓜皮帽的男孩,他们脚痒了,大声吆喝一声,土楼里的伙伴们一呼百应,他们纷纷来到这片空地,乐此不疲地玩着盲人摸象和风火轮的游戏,那个时候,土楼里一定充满了欢声笑语,试问一下,还有什么建筑,能够像土楼这样,轻易地在邻居之间搭建起一座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桥梁?
图/曾秋波、蔡伟鹏
走出洲仔土圆楼这座历史文化古楼,双第在我的心里除了清新宁静外又增添了一份人文的厚重。这一大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呀,惊鸿一瞥,一眼千年,就这样深深地镌刻进我的心灵。
作者丨许丽治
龙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紫泥镇小学教师。享受安静生活,喜欢书香世界。
朗读者丨张育丹
龙海市海澄镇珠浦小学教师,曾获龙海市第三届“图书馆杯”经典美文朗诵团体赛二等奖。
听见龙海???往期精彩回顾
听见龙海丨石码五香家乡的味道
听见龙海丨“东方夏威夷”白塘湾
听见龙海丨箬叶美食粽子香
听见龙海丨麟蹲凤翔万松关
听见龙海丨扁食汤:“很闽南”的味道
听见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听见龙海丨风味各异话咸粥
听见龙海丨唯美古村话埭美
听见龙海丨满庭盛宴,最爱那碗卤面
听见龙海丨海门岛上好风光
听见龙海丨云盖寺:千年的祥瑞
听见龙海丨山乡美味竹筒饭
听见龙海丨月港帆影
听见龙海丨石码米烧粿
听见龙海丨郑氏建筑群:乡绅的情怀
听见龙海丨紫泥虾鸡破:另类乡愁
听见龙海丨普照禅寺的异国情调
★声明:《听见龙海》栏目由龙海市委宣传部主办,龙海市融媒体中心、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文联、市作协、市摄影家协会协办。本图文版权归龙海市委宣传部所有,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
★《龙海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ls/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