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海市 >> 龙海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原来是龙海市角美人

来源:龙海市 时间:2025/4/22
陈永华——台湾教育的倡导者,字复甫,福建角美人。金庸小说天地会舵主陈近南的化身。陈永华父名陈鼎。陈永华明朝天启七年中举人;年中进士。甲申之变后回乡躬耕,永历二年(),郑成功攻克同安,授陈鼎为教谕。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当时陈永华十五六岁,为博士弟子员。清军人城后,陈永华出逃。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后并且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后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但据考证,陈永华此人平时不善言谈,只有在部分政见等政治方面的谈论才能发挥。陈永华建设台湾,以“足民食”为起点。他亲往各地,教军屯田,储备粮食;教民煮糖晒盐,以利民生;教匠烧砖,改善民居。同时划定行政区域,励行里甲互保,使民众安居乐业。衣食俱足后,又兴建台湾首座孔庙,奖励教化。同时规划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来培育、拔擢人才。郑成功以台湾数十万军民为根本,在陈永华一干人等的策划下,郑成功在台湾开始和日本、暹罗、安南各地通商;开通闽、浙、粤等地的通商管道。陈永华死后,葬在今台南县柳营乡,后来清朝把他的骸骨迁葬回泉州,现存的仅是空冢。此外,民众为感念他的德泽,还设庙祭拜,就是今日府前路上的“永华宫”;“永华路”同样也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至於其他传说,最著名的应当属“天地会”。据说陈永华曾化名为“陈近南”,以“玄天上帝”信仰为掩护,成立这一秘密组织。该会以异姓结盟,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尊化名为“万云龙”的郑成功为龙头大哥,从事反清复明的行动。日后并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成为让清廷头痛不已的秘密社会势力。陈永华简介永历十二年(),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年5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永历十八年(),金门、厦门丢失,陈永华随郑经回到台湾。第二年,晋升勇卫,并加监军御史之职。陈永华亲自考察台湾南北各社,弄清开垦情况,回来后颁布屯田制度,进行屯田垦殖。土地刚开垦时就一年三熟,不仅戍守之兵,而且当地居民都可以丰衣足食。在农闲时候又进行军事操练,所以人人都有勇知方,先公而后私。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但郑经认为:“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淳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陈永华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规定台湾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于是,台湾人民“自是始奋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施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造圣庙学院。年春正月,圣庙建成,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学校初建,急需大量的教育人才。陈永华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延聘大陆知识分子渡台,“以教秀士”。另一方面,当时迁居台湾的明代遗臣“多属鸿博之士”,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协助传播中原文化。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这时三藩叛乱,受耿精忠约,郑经率师伐清。郑经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于是协助女婿郑克臧总管台湾政务,遂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年3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清翰林学士李光地听说陈永华病逝,向皇帝上疏祝贺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台湾外志-----陈永华冯锡范同郑经回台,见永华把握重权,而诸事方正敢为,且又屡受微讥,心实忌之。姑为阳好,阴与国轩奸谋。轩教锡范解辞兵权以许之,范喜其善策。一日,会永华于公所,范曰:“自愧扈驾西征,寸功俱无,归来仍居其位,殊觉赧颜。诸凡检点明白,即当启辞,杜门优游,以终余年。”永华信以为实焉,归来即先上启,解辞兵权。经以示锡范,锡范曰:“伏甫勤劳数载,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静摄,情出于真,宜俯从之。但其所部将士,可交武平伯焉是。”经依锡范议,允永华告辞,将所辖部旅交刘国轩。轩启辞者再,经令命至三,轩始统永华军,而锡范仍任侍卫如故。永华方悟为锡范所卖,悔之无及,心大悒怏。永华退居无事,偶尔倦坐中堂。有顷,左右见永华起,揖让进退,礼仪甚恭,似接客状。宾主言语,唯唯应诺,徐而睡去。逮觉,即唤左右将内署搬徙,让居客。左右问其故,永华曰:“瘟使者欲借此屋,吾业许之。”左右曰:“瘟使者欲何为?”华曰:“到此延请诸当事者。”左右曰:“谁?”华曰:“刑官柯平、户官杨英等,余尚有不可言者。”嗟吁而已。数日,永华死,继而柯平、杨英等亦死,悉如永华言。(清江日升《台湾外志》刘文泰等点校齐鲁书社年1月版)儒家文教与陈永华明郑儒家在台湾的空间实践台湾依儒学而建构儒家文教形式的空间,是陈永华始创的。明永历十五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清朝儒家在台湾的实践延平王父子和陈永华在台湾振兴的儒学,属于浙东学派,其时甚短。台湾入清版图之后,台湾儒学以及因之而推展的儒教,基本精神和格局,变成闽学或朱子儒学……综合上面本章论述,大体上可以勾画出一个清代台湾的儒家空间实践示意图:最内圈表示文教的神圣中心,包括庙学、书院、文昌祠、关帝庙、妈祖庙等,是台湾黎民之心灵得到德教空间;第二圈表示聚落,是台湾黎民之身心得以避风雨躲灾害的安居空间,由于儒家主张仁慈应及于矜寡孤独废疾者,也应从阳明透达于阴幽,所以聚落空间包含了善养所和义冢;第三圈表示圳水灌溉的农耕大地,是台湾黎民之身心得以获得滋养而不饥馑的生生丰厚空间。大事记明崇祯七年(西元年)生永历十年(西元年)郑成功谋复明室,延揽天下士,兵部侍郎王忠孝荐於成功,授以参军。永历十二年(西元年)郑成功命永华辅佐郑经,亲率大军北伐,入长江,直趋南京。永历十五年(西元年)成功克复台湾,驱逐荷人出境,永华随之入台。永历十六年(西元年)成功急逝,经袭其位,授以谘议参军,草拟一切规章、制度,百政俱举,被誉为当时之孔明。永历十七年(西元年)清靖南王耿继茂陷金厦,永华佐经回台湾。永历十九年(西元年)兼授勇卫,加监军御史,亲历南北二路,教军屯田,煮糖晒盐,教匠烧砖,划定行政区域。永历二十年(西元年)兴建台湾首座孔庙,以永华为学院,教之养之。永历二十八年(西元年)清三藩事发,清廷无暇东进,郑经会师伐清,克臧监国,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永历三十四年(西元年)郑经军事失利,从大陆撤退,永华阴自惭护驾西征无效,忧之而终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即病逝,与夫人合葬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haishizx.com/lhsls/10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